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中版青年荐中版书【2021年第五期】

文学《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美]埃德加·斯诺 著  董乐山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百年红星  照耀中国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苏雨时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又重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将它作为党史学习的辅助读物。这本书的特殊意义在于作者的国籍,通过一个外国记者的视角展现了红色中国的魅力所在。

东方探险结出的友谊之花

埃德加·斯诺,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美国记者,于上世纪20年代阔别了自己的祖国,踏上了他心驰神往的东方土地,怀揣着对中国革命的好奇和疑问开始了在中国的新闻报道工作。他既无政党背景也无政治立场,前往西北苏区的初衷,只是为了解真相,客观公正地报道这片传言中的“土匪聚集之地”。他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采访和思考,不曾想这段艰苦而传奇般的经历同时成就了一段伟大的跨国友谊和一部轰动世界的文学作品。

斯诺踏进苏区采访时,正值蒋介石号令继续加紧对红军的围剿。而经历了湘江之战,一路艰辛刚刚转移到陕西落脚的中央红军,在他拍摄的照片中反映出的却是一种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难的精神面貌。想必正是这种血色浪漫和革命激情深深地吸引了他,那些关于中国革命的如烟往事由于亲身参与而成为了他生命中的华彩乐章,在日后漫长的光阴中不停地回响。他一生挂念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了第一个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的美国人。他病重时还念念不忘毛泽东主席爱吃的红烧肉,最后在弥留之际吃力地说出“我热爱中国”的深情表白。遵照本人遗愿,他的部分骨灰永远安放在北大未名湖畔。

红星的涵义和能量

回首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员只有区区50余人。谁曾想就是这样一个弱如星火的组织在内忧外患中只用了28年就燎原为一片红色江山,可谓弹指一挥间。又经过70年发展,中国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居然能不断地创造人间奇迹?从《红星照耀中国》中,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年轻的毛泽东意气风发地坐在马背上,头上带着一顶红军帽,帽子中央有一颗红星。这张由斯诺拍摄的照片传遍了世界,红星就此在国际上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图像表达,具有了象征意义。其实,红星具有丰富的涵义,它是革命的,同时又充满温情。斯诺同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谈话少有约束和禁忌,氛围轻松愉快,话题海阔天空,就像是朋友探讨问题。在他的笔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先辈不是高不可攀,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斯诺也深入扎根基层,真正做到和老乡们干在一起,打成一片,从而观察到苏区人们的所思所想和喜怒哀乐。

斯诺本着职业精神,如实记录了西北苏区的政治生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写出的文字完全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他对这支革命队伍充满了感情,其中一定有一种力量征服了他,使他能够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甘之如饴。我认为,在苏区摸爬滚打了三个月后,他看到了中国的希望,而这种希望来源于领袖的英明和亲切、民主的作风和氛围以及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人心向背决定了革命的前途。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正是因为人民的拥护,井冈山上的那点星星之火最终燎原,也正是因为人民的支持,红星不仅照耀了西北,也最终照耀了全中国。

红星的世界意义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带领中国人民一路前行,取得的成就令人叹为观止。如今,大国博弈方酣,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中国是不会被任何力量压垮的。

从“一带一路”倡议到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向全球提供,中国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不断向世界提供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红星作为中国的象征已然具有了世界意义。

鉴于此,红星照耀中国,也必将温暖世界。

文学《穗子的动物园》

《穗子的动物园》

作者:严歌苓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回忆童年 珍惜现在

新华联合发行有限公司 陈雪

晚上工作结束后,翻读严歌苓的《穗子的动物园》,似乎回到了久违的童年与童话的境界。也许人会老,时光会飞逝,但有些记忆总还是会留存在心里,到永远。当内心沉静的时候,这些美好的时光都会一一重现。

读《穗子的动物园》时,字里行间跃动着温情与感动,仿佛打开了一个童话的世界。严歌苓用带着童真的笔触,仿佛一位体察入微的动物饲养员,将这些动物的形态性格与内心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

儿童的世界总是那么美好,而大人的世界则是现实的。对于严歌苓而言,那些童年穿着美丽布拉吉的夏天真正存在过,嵌入了生命的记忆。小麻雀的同伴们,则成为了大人们在饥饿时代解馋的“袖珍铁扒鸡”。芦花鸡麻花儿奉献了鸡蛋,在禁养运动中失去了一只眼球,后来化作了一锅好汤。小燕子是穗子饲养的第一个动物,后来因为吃了严干事用面食搓成的假虫,胀肚而亡。黑色野猫黑影因着本能,在黑夜中猎食,最终死于人们用火钳烙身烙嘴的惩罚……14篇文字中,几乎每一篇都提到了死亡,动物们的离去,为一篇文字蒙上了悲伤的面纱。可是动物们就像一个个小太阳一样,它们传递出来的温暖,暖化了读者的心。

文学《我和我的命》

《我和我的命》

作者:梁晓声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时代变迁下的个人命运

北京中新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邹鑫宇

《我和我的命》故事一开始以“我”(方婉之)通过二姐的回忆叙述神仙顶的概况与神仙顶的“家人”,交代自己身为家里的第三个女孩而被父亲送给玉县的一对夫妇——市长爸爸和校长妈妈。方婉之是幸运的,除了拥有极为优秀的家庭背景之外,还有一个非常疼爱她的姥姥,这对方婉之后来寻找自己的日子影响很大。方婉之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父亲和她玩律令,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她的文学素养。

当她结束了自己的第一份打工生活和李娟、倩倩分道扬镳的时候,作为离开工地的最后一个人,她体会到“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的心境;在人生方向的迷茫之中,她想到王诸、古代士子们、周恩来的故事,反思自己的处境,悟出了“世上有灵万物,无不向生而死”的道理;对于姚芸的身世,她发出“于浩哥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的感慨;她形容李娟有“泰山崩于前而不色变,猛虎啸于后而不心惊”的女侠气概。从小家庭的烙印时刻体现在她的日常工作生活中。

《我和我的命》故事波澜不惊,语言自然平实,作品中没有刻意的情节设计,是一部接地气的现实主义作品,延续了梁晓声先生一贯的创作风格。他用平实的笔触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年代,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积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孩子成就好父母,好父母成就好孩子,两者既是互通,亦是相辅相成。

商务《国家相册》

《国家相册》

作者:新华社《国家相册》栏目组 著

商务印书馆

在时代洪流中感受“电话”的历史温度

商务印书馆 杜玲玲

《国家相册》这本书中,最让我有感触的是第十三篇“我想对你讲”。里面有一段话:过去,书信车马慢,电报字如金,从“近处靠吼,远处靠走”到“一机在手,天下我有”,通信工具日新月异,愿你在信息的洪流中,珍惜、享受每一次交流。

虽然早在15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电话,但在我国,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限,直至改革开放初期,才用上电话。当时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电话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都是稀罕之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通讯科技在飞速发展,电话这个稀罕物,也迅速摆在了街头巷尾的摊位上,进入了寻常人家。

还记得,30年前家里刚装上固定电话时的那份欣喜,以及几年后爸爸腰间别上BP机、手里拿着砖头一样的大哥大时脸上的那份荣耀。更记得,20多年前我上中学的时候,在拥有了一款灵巧手机之时的新鲜和兴奋,至今都难以忘怀。

20多年来,我亲身经历了1G到5G技术下的通讯技术发展。从打电话、发邮件、传图片、看电影、玩游戏,到移动支付、网络购物……可以说,现在手机是我们每一个人须臾不离的好帮手、好伙伴。

回望过往,我有幸能够成为“电话”的体验者、亲历者,见证了它的转变,见证了科技的进步,见证了国家的发展;而面对未来,正值青年的我们将成为国家建设洪流中的创造者、实践者,历史的使命也会由我们接续。我们当不负所托,携起手来,开创新时代,迎接新未来。

中华《故宫营建六百年》

《故宫营建六百年》

作者:晋宏逵 著

中华书局

如故宫之神思

中华书局 吴麒麟

我生在北京,研究生学的是北京史,了解北京的风土人情,对北京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读晋宏逵的《故宫营建六百年》,颇有感触。

我小时候,家里人就给我讲故宫角楼的故事,说它是“鲁班爷”的神来之笔,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四个角楼,就像故宫的卫士,又像瞭望眼,时刻关注着紫禁城四面八方的动静。那时我还没去过故宫,更没见过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究竟什么样,只是在我觉得,七十二这个数字挺大的,那一定很漂亮。

后来,妈妈带我去了故宫,给我指了指曾经只出现在她口中的角楼。我仰头望去,不禁被它华丽的外表所震撼。听讲解员说,角楼不用一根钢钉,而是用卯榫结构建造而成,而卯榫结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国人在建筑方面的造诣。外国友人来到中国,看到角楼,听过讲解,也会发出赞叹之声。从那时起,我就对中国的能工巧匠心生佩服!

来到午门,这是故宫的正门,它是一个“凹”字形建筑,从讲解员口中,我听到了“阙”“十三太保”等名词,但那时的我还不理解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只记得讲解员让我们把手臂向胸前平举,说这就是午门的样子,它象征着皇帝以广阔的胸怀拥抱天下,还说了一句文言文。后来我知道,这句话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故宫的帝王气象,于此显露无疑。第一次游故宫,虽然年龄小,但是给我的感触还是很深的。

上大学以后,由于学习的需要,我多次来到故宫。看陈设,看建筑,从听讲解,到给人讲解。故宫中的一切,慢慢走入了我的心中。后来,我又听到了一首曲子《故宫之神思》。曲中起伏的节奏,像极了故宫建筑的格局,且把故宫的格局演绎得精彩绝妙。让我们感受了故宫的皇家气派,领略了故宫的沧桑,体会了故宫的神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完《故宫营建六百年》,让我不由得再次预约了故宫门票,想再一次领略故宫之美。

美术《百问千里》

《百问千里》

作者:余辉 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打开名画的锁钥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魏平远

《百问千里》是一篇特殊的“学术论文”,特殊就特殊在它以对话体的形式围绕《千里江山图》的百般追索以开放的、互相激发的姿态一一呈现。它固然有着学术专著的严谨推理与实证,而又有着沉浸于真相的求问中的忘情。于此间,作者重在启发,有破有立,带领读者深入到“千里江山”的画里画外,品味一种智趣。

作者像探案一样地解析着画面中、画面外的各种问题,强烈的悬念感贯穿了全书的始终,提出了诸多饶有兴趣的话题,每每令人惊异、猛醒!比如:作者发现王希孟的隐显竟与蔡京在宫中的升沉一同俯仰,这是为何?李唐一到了南宋,开始敞开了画水墨山水,开“水墨苍劲”一派,从他在前朝(北宋)所作的《万壑松风图》色彩脱落严重来看,果真是这位大画家掌握不了重彩设色法吗?研究者称画家毕竟年少,所阅有限,画中竟有几处缺笔,何以见得呢?……这些问题直接关乎画家的真实存在、画家的个人企图、徽宗的宫廷审美运动、图像的现实依托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是启动画面的锁钥,既然能够互相说明,也就得到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而这正是本书能比较雄辩地解释疑难的关键。

有人说,历史比虚构更精彩,我想历史之所以那么引人入胜,是因为发生过的历史充满了真实的、瞬息万变的利益的角力,真实得往往超出了小说家的向壁虚构。为了觅取真相,作者多方请益,广泛开辟证物来源,从法学家、纺织学家、地质学家乃至化学家等学科背景差异很大的人士身上汲取营养,用现代科技手段支撑辅助对画作表里的研究工作,沾染了更多现代科技文明的色彩,我想正是因科技对画面本身更切实的考究、玩味,作者才真正放飞了想象的翅膀。饶是此,本书依旧有作者尚未能破译的谜题,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书中,去尝试找出自己的回答吧!

音乐《琴海游思》

《琴海游思》

作者:刘德海 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一生琴海游思  琵琶“心灯”不灭

人民音乐出版社 李晓蓓

“练功如同温度表一样,练则功升,不练则降”。“我深深懂得:事业上的‘甜’,是从‘苦’中提炼出来的”。这两句有关音乐演奏艺术的真谛,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琵琶艺术家、国乐大师刘德海在其随笔《琴海游思》中所言。

2021年4月11日,刘德海先生离开我们一周年。先生遗作《琴海游思》,收录了先生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19年近四十年间所写的重要音乐论文和随笔,其中许多文章是他近几年写就并且还未公开发表过的。既包含琵琶演奏、创作等方面的技术性论文,亦有他对琵琶、音乐乃至人生的哲学思考。

《琴海游思》是刘德海先生留给中国琵琶界和中国音乐界的一份珍贵礼物。音乐史学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梁茂春从中提炼其精髓:一是挚爱琵琶。书中处处都流露出先生对琵琶的热爱。二是艺术琵琶。《琴海游思》可以说是先生“八十年琵琶艺术史”的宝贵资料。三是文化琵琶。除了乐器的技艺与演奏外,先生还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看琵琶、从世界乐器看琵琶,融会贯通。四是哲理琵琶。先生力求从哲学、美学的角度认识琵琶艺术。五是人文琵琶。这是先生至高的、终极的精神追求,在真、善、美的洗礼中思考琵琶人生。

刘德海先生曾说:“我是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爬坡人,明知道它没有终点,我还会就这样一直爬下去,直到我的尽头,哪怕再多的苦涩和寂寞。”先生终一生奋力“爬坡”, 自称乐界“老顽童”。日所思,夜所想,探索琵琶真谛。我们从《琴海游思》中可以看到刘德海先生对琵琶演奏、创作的热爱,对音乐艺术的哲学性思考,对人生洋溢着的无限热情。这本书早已突破音乐的范畴,带我们领略到更为广阔的天地,那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国乐大师凝结一生的艺术追求。

愿如本书序言中说的那样:“有《琴海游思》在,刘德海的‘心灯’就不会熄灭。”

东方《党在这里诞生》

《党在这里诞生:中共一大会址、上海革命遗址调查记录》

作者:徐未晚 主编  上海市档案馆 编

东方出版中心

星星之火  照亮世界

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 王海庭

翻开《党在这里诞生:中共一大会址、上海革命遗址调查记录》这本书,就像翻开党的百年历史篇章。书中记载的史料和回忆,带领我重温党从萌芽、传播到发展、壮大这一波澜壮阔的历程,让我深刻感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耳畔不由得响起熟悉的旋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在感悟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同时,我想起伟人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党的百年,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一切才刚刚开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来都不只是一代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作为新时代的团员青年,应当积极响应党的伟大号召,深入学习党史,把时代使命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中。目前,我积极参与正在开展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调研工作,完成了细分领域的研究报告,有力推进了项目合作进程,为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战略决策提供课题支撑。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乡村振兴方面的工作,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中版青年荐中版书往期回顾】

中版青年荐中版书(2021年第四期)

中版青年荐中版书(2021年第三期)

中版青年荐中版书(2021年第二期)

中版青年荐中版书(2021年第一期)

中版青年荐中版书(2020年第四期)

中版青年荐中版书(2020年第三期)

中版青年荐中版书(2020年第二期)

责任编辑:陈晓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