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三新一高”的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

4月23日,2022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上线。读书活动由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协办。今年的读书活动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工作主线,结合贯彻落实以机关党建推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经济工作决策部署专项工作安排,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任务,全面学习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包括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关于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论述等,兼顾学习科技、历史、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知识。首场读书活动由国家高端智库专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昌林担任主讲嘉宾,就“深刻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进行深入讲解。这是一堂具有理论高度、思想深度、实践厚度的精彩授课,进一步加深了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本报摘编了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对面临的发展环境怎么看,应该怎么办、怎么干,大的逻辑主线是什么,这些都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系统回答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奋斗目标、指导原则、路径选择、主题主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既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又系统性拓展、丰富、深化、升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构成了思路清晰缜密、内涵博大精深、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逻辑主线,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和根本遵循。

历史方位:把握新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大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000美元,已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值。中国是第一大工业国。2021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7.26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10万亿元,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超过1/4,在全球供应链中处于关键地位,这是中国发展的根基,也是我们应对全球竞争当中的一个重要优势。此外,中国是第一大货物贸易国。202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9.1万亿元,增长21.4%。中国还是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21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25万亿美元。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表现为“五大变局”。一是国际力量对比和全球经济版图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从2020年开始,中国经济占美比例首次超过70%,2021年约为77.75%,一些国际组织预计中国经济将在2030年左右实现对美赶超。此外,全球消费版图、科技创新版图也发生深刻变化。根据有关预测,到2030年,全球总消费中将会有超过一半的市场规模来自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其中,仅中国就贡献16%。到2035年,这一比例还将持续增加。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信息技术革命在孕育兴起,以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波创新浪潮,深刻改变人们生活生产方式,改变国家间经济、科技、军事等竞争方式和力量对比。生物技术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有人讲在2030年左右生物技术革命将会推动形成生物经济时代。另外,是新能源的变革,能源动力的革命。新一轮革命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新能源快速发展,到2030年,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碳中和、碳达峰双碳背景下,又会加速新能源的发展。三是国际投资经贸规则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地位和国有企业可能成为我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摩擦和交锋的焦点。四是全球能源资源版图发生重大变化。五是我国周边地缘政治发生重大变化。

世界百年变局有“两大标志性事件”。一个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大国竞争尤其是中美之间的斗争加剧,疫情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全球供应链格局面临重塑,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另一个是俄乌冲突搅动世界政治经济“五大变局”。欧盟在政治上更加靠近美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治理机制面临脆裂的风险。逆全球化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分工格局“收缩化、本土化、区域化”加快,全球能源资源版图呈现“去俄罗斯化”趋势,各国对地缘安全重视程度加大,新军备竞赛风险持续加剧等。

总体上看,“十四五”时期到了爬坡上坎、深刻转型的关键期。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首先必须坚信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要系统、辩证、长远地来看经济发展。我国拥有优质的要素供给,劳动力、资本供给比较充裕,拥有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去年已经达到44万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拥有全世界最先进发达的基础设施。综合优势很突出,稳定性比较强,回旋空间也比较大。

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发生重要变化,主要是工业化进入中后期或者优化提质期,总体上进入高端化、服务化、智能化、低碳化、现代化的阶段。城镇化去年达到64%,进入“60后”,快速的城镇化进入到新阶段。从要素条件来看也发生一些新变化。传统的人口红利仍然存在,新的人口红利正在形成。目前我们的劳动力还有将近7.8亿人(2020年),就业人员7.5亿人,劳动力规模仍然比较大。同时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大学教育、大专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但老龄化加快,2020年时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18.7%,大体上规模是2.64亿人。65岁以上占13.5%,规模1.9亿人,“十四五”期间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快,总体上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储蓄率呈现下降趋势。消费增长也趋缓。土地供给约束也在不断强化,用途结构逐渐向基础设施倾斜,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中,基础设施用地占比由2010年的28.5%大幅上升到51.2%。

此外,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减弱,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趋缓。在上述因素作用下,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但总体上还比较高。

综合判断,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主要面临五大机遇:一是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新机遇;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带来新机遇;三是深化改革开放带来新机遇;四是加快绿色发展带来新机遇;五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制变革带来新机遇。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指导原则: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包括五个方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是内在要求,绿色是必要条件,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本质要求。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跑得快,但跑到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能发展。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要从三个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一是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和现代化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很重要的工作是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讲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绝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绝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些年我们促进共同富裕成绩斐然。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5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1%。2000年将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教育、医疗、人均寿命大幅提高,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超过13亿人。但是人均收入差距总体上还较大。

二是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

比如: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

又比如,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尤其是区域板块分化重组、人口跨区域转移加快、农民落户城市意愿下降等问题要抓紧研究、明确思路。

三是要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空前上升,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十四五”规划《建议》把安全问题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强调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路径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四个关键词:格局、循环、为主和相互促进,其中格局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社会再生产分工“格子”或“棋盘”中的位置,循环是要畅通国民经济活动中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往复循环,为主是指国内大循环占主导地位,相互促进是指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形成相互相存、相得益彰、取长补短的关系。其中,循环是关键,格局是目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是显著特征,相互促进是必然要求。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经济循环主要包括四大循环,即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往复循环,实体经济和金融协调发展的循环,社会再生产活动在国内地域空间范围内的大循环,以及经济活动在全球地域空间范围内各环节、各领域、各层次的国际循环。此外,还包括一些小循环或微循环,如科技创新循环、产业循环、物流循环等。如果经济循环过程中出现堵点、断点,循环就会受阻,在宏观上就会表现为增长速度下降、失业增加、风险积累、国际收支失衡等情况,在微观上就会表现为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问题。

为什么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化解外部冲击和经济全球化逆流带来的影响,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如果说过去我们靠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参与国际大循环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么在新发展阶段,要实现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再靠这种发展模式是难以实现现代化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发展理念变了,发展的路径、模式、格局也应随之进行调整,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解决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突出问题。

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六大着力点。一是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这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战略基点。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二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这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三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这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四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五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六是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发展主题: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一条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四协同”产业体系: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三有”经济体制: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新发展理念的角度,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是不要速度的发展。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为什么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我国已经不具备高增长的客观条件了。潜在增长率发生变化,若不顾客观实际,盲目追求高增长,带来的风险可能比增加的GDP要多。二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化,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一种表现,若再追求高增长,反而会加剧经济不平衡性。三是在全面建设小康阶段,发展的重点是解决量的不足问题;在现代化阶段,相对于量的问题,质的问题更重要,要在解决质的问题过程中实现量的增加。四是从事物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规律看,往往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现代化。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质量第一意识,下最大力气抓全面提高质量,用质量优势对冲成本上升劣势。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引导企业突出主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形成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

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6+1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侧是生产要素、生产者、产品和服务三个逐次递进的层次。结构性主要指生产要素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比例。改革是要通过完善制度来调整生产关系。要处理好四大关系:政府和市场、短期和长期、供给和需求、减法和加法。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石。提升企业水平和素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环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心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创新。“三去一降一补” “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举措和要求。

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愿景很美好,任务也比较艰巨,我们这一代人非常幸运,赶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