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之的新著《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日前由研究出版社出版。李琳之是我研究生时的同学,也是我很要好的朋友。在所有同学中,李琳之有点另类。1993年研究生毕业时,按他的学业和经历,本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他绝然地放弃了,选择了一条自主择业的路子。30年来,艰辛非常,坎坎坷坷,汗水终于浇灌出成功之花。文化人终归是文化人,与银钱多少无涉,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他更愿意徜徉在文人的精神世界里。近天命之年,一个学哲学的商人开始专注于历史研究,尤其是中国上古史,勇气甚嘉!《前中国时代》《元中国时代》以及现在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年年有新作,所有的人都为之惊叹。
21世纪之幕甫揭之时,也是中国国学火热之时。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进行知识解读、言说和书写,李琳之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李琳之关注历史始于晋商。实地走访与考察,运用社会人类学的方法总能使他在晋商的研究中超凡脱俗、观点清新,引人入胜。历史研究终极目标是什么?是求真?是复原?还是通过自己的研究引发社会人的纵深思考?李琳之对中国上古历史的研究,其目的显而易见。十多年来,他在工作之余,南游江淮,东涉齐鲁,西及陕甘,北达蒙辽,迹遍全国,在中国大地上阅读,在游历中思考,穷源竟委,溯中华文明之源,构建“上古中国时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考古学出现之前,对早期中国历史的认识主要依赖传统的历史文献。虽然研究者大都抱着“必于史职求真”(《史通·内篇》),怎奈上古史事记载都是零星、碎片式的记载,不系统,且研究者因个人修为不同,“求真”必然是研究者内心的追求或者说理想,所构建的上古历史必是每个研究者个体选择的结果。
这本《晚夏殷商八百年》,与前两年已经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元中国时代》一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全书前言加正文11章,有效页码378页,注释条目共计1089条。除前言外,正文中第11章注释条目最少,也达66条之多。全书所引古代文献达84种,考古文献则应收尽收。将文后的注释加以整理,无疑是一篇很好的“晚夏殷商八百年”的资料索引。
对于上古历史的研究,既需要有扎实的历史文献功底,又必须能够熟练地运用考古材料。当下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论证考辩的学者少之又少。该书将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很好地结合起来,驰骋古今,错综隐括,是另一个特点。
其次,该书兼具了“演义”体裁的特征。变论证为描述,“年载悠邈,简册阙遗”,自成一家。通过材料的梳理,以时间为经,以晚夏殷商历代的王为轴,按照历史发展过程自然地形成11个篇章,每个篇章又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面貌,严肃的史事变得轻松欢快,可读性很强。较之秦汉以来的史事,上古更为艰涩,处理起来很不容易。表面上看似写得轻松欢快,但这种轻松是建立在扎实的考证辩证基础上的,李琳之在背后下了很大的功夫。
当然,任何一部著作出版以后,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这本书也不例外。如在运用历史文献时,需要认真注意文献的版本。像《国语》,使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版韦昭的注本就很好,再无必要使用其他版本了;史学著述中,除非必要,一般情况下,一种文献只应使用一种版本,不要同时使用多达4个不同的版本。
总之,瑕不掩瑜,对于想了解和研究上古中国历史的读者而言,这是难得的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