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大科普”时代,科普出版当作何为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今年8月,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编制的《“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公布,明确“十四五”科普事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今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反映了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将科学普及的使命提高到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高度,必将推动科普出版繁荣发展。

可以说,当下科普出版迎来前所未有的好局面。把握新机遇、实现新作为,顺势而为推出一批感染力强、影响力大的科普作品,成为广大科普出版人的一致追求。为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多家出版社负责人,请他们结合优秀科普图书案例,谈谈如何打造优质原创科普图书,推动科普出版工作迈上新台阶。

让科普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

意见指出,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意见要求,要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聚焦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向公众普及科学新发现、技术新成果,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对当下科普出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时代科技创新突破》、《碳中和:逻辑体系与技术需求》、《小故事 大事业:中国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回眸》、《双奥奇迹·超级建筑科学绘本》、“星耀中国系列”、《从深海到深空:科技征程的中国坐标》、《中国超级工程(第一辑)》、《打开天宫空间站》……近日,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公布的消息引起业内广泛关注。记者注意到,这其中有多种展现我国科技发展成就的优秀科普出版选题。

“我社科普图书切入主题出版,没有硬生生去‘挤’重大政治题材,而是从自己的优势出发,从打造精品科普图书入手,通过科普创新,精彩呈现国之重器和重大科技工程,讲好中国科技故事。”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刘九如介绍。该社出版的《打开天宫空间站》是一本以立体邮票书创新形式,展现中国航天重大工程、讴歌载人航天精神的科普图书。新书上市发行刚两个月,就销售2万多册,销售码洋超过1000万元。

“紧扣时代主题,提高政治站位,将主题出版与科普出版结合起来,这是我社坚持科普图书出版的一大原则。”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赵猛介绍,《新时代科技创新突破》全面呈现了新时代以来,我国向科技强国迈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辉煌历程,就是一个主题出版与科普出版两者结合较好的范例。

近年来,人民卫生出版社一直致力于依托优质专家资源,打造高品质权威、精准的健康科普作品。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经理李新华表示,人卫社坚持以主题出版和关注人民群众重大需求为方向,以孵化中国原创健康科普、医学人文作品为大社之责任,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大格局下,勇于担当使命,以人民群众的健康为出版事业的追求与目标。

让更多优质读物有趣“出圈”

《医学的温度》《致命的伴侣:微生物如何塑造人类历史》分别荣获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特别奖、银奖。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顾青介绍,“精选图书选题”是商务印书馆打造优质科普图书的一大原则,具体策略是国内国外两个渠道并行。此外,他们还注重读者忠诚度的培养。从2015年开始,商务印书馆开发线下活动,围绕科普类图书主题开展访谈、讲座、新书发布会等活动,通过有深度、有温度的分享,使读者朋友理解科普自然博物的意义,以及学会如何与自然相处,重塑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

除了《医学的温度》,《山川纪行:臧穆野外日记》同样荣获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特别奖。“臧穆是我国具有国际声誉的重要真菌学家,《山川纪行》是其生前所遗留的20余册野外科考日记的首次整理出版。”在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傅梅看来,《山川纪行》是一部原本山川、极命草木的天地大书,更是一部涵养品格与情操的人生之书,为新时代的科普创作提供了珍贵而独特的范本。傅梅介绍,打造“美且有温度科普”“交融人与自然的情感”,是苏科社“青鸟新知”科普品牌的理念。自2019年以来,该社出版的《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60万米高空看中国》《山川纪行:臧穆野外日记》连续3年入选年度“中国好书”,这是苏科社人对于新时代赋予出版人新使命、新担当不懈追求的答卷。

“科普作品区别于专业著作的重要指标就是原创性更加苛刻,因为科普作品要投放到更大人群范围内,需要成为全品类竞品的一个参赛‘选手’,要有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品质。”李新华介绍,人卫社在健康科普图书内容策划方面更加注重读者适用性,在题材和体例上更加注重创新性。《活出健康:免疫力就是好医生》《人体泌尿科学惊奇》分别荣获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金奖、银奖,它们就是在优质原创产品平台上产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原创性和高品质科普作品的特质。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与摄影师黄嵩和携手,将捕捉到的东黑冠长臂猿的珍贵影像以纸质影像和声画日记的方式保存下来,进而推出《秘境守望:东黑冠长臂猿寻踪》一书。该书获得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银奖。“近年来,我社积极贯彻科普精品出版理念,深耕地方资源,培育核心作者,如聚集潘文石等权威专家,策划出版了《白头叶猴》《中华白海豚》等一批优秀的自然科普读物。”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卢培钊说。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窗外的鸟》获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金奖。“科普板块是我社发展的生命线之一。”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章雪峰介绍,近年来,湖北科技社在大众科普、医学科普、农业科普板块都取得了长足进步。2020—2022年,该社科普出书品种近300种,发货码洋过亿元,获奖图书60余种,国际国内版权输出科普图书70种,其中由该社策划编写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是国内较早出版的防疫科普图书之一,已与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20个语言版本的版权输出协议。

让作品点燃青少年心中的科学梦

“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进一步对标国家规划,各科技出版单位需认真研读和提炼意见的精髓,特别是将‘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融入出版工作中。”章雪峰说。

纵观近年来的出版市场,少儿科普出版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从2021年开始,少儿科普超越少儿文学,成为少儿出版领域的最大板块。

《天宫开物: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小亮老师的博物课》《小象日记》等荣获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银奖,这些获奖作品或许能够为优质的原创少儿科普图书出版带来一些启示与借鉴。

“《小亮老师的博物课》自去年3月出版至今,销量已超过17万套100万册。”谈及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经验,天地出版社副社长陈德认为,要把握以下3个原则:选题的独特性——要么主题本身独特,具有稀缺性,要么在有同类读物的情况下,选题的讲述方式、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独特性;选题一定要具有可读性与趣味性;选题必须具有很好的科学性与普及性。“做好原创科普出版工作,需要和国内优秀的科普作者合作,从源头抓起,保障图书品质。”陈德说。

赵猛介绍,山东科技社进军少儿科普市场较晚,但坚持内容为王,也积累了一些经验。该社原创科普绘本“家门外的自然课系列”,自2016年首本《看,蜗牛》推出以来,目前已出版12种,版权输出至德国、越南等国家。延续“家门外的自然课系列”的品牌优势,该社策划出版“濒危水生动物系列”,呼吁读者保护生物多样性,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在青少年科普方面,该社推出的“解读地球密码”“科学的航程”“大众科学技术史”等丛书列入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解读地球密码”丛书获得“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让作品形态和传播插上融媒翅膀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更迭的新时代,适应网络化和智能化趋势,创新科普工作的理念和方式。如何不断丰富科普作品的形态和传播渠道,策划打造科普融媒体出版物,成为科普出版人的“必答题”。

“《飞跃世界尽头》就是一个利用融媒体技术丰富科普图书内容和形式的好案例。”顾青介绍,书中除了有近400张图片,还辅以作者的拍摄经历、实地探索和所查阅文献,并结合16段精彩视频、131张额外图片以及9幅大型折页图片,全方位地展现了一位中国摄影师通过空中视角所感受的世界。

章雪峰介绍,近年来,湖北科技社在融媒体出版创新方面发力并取得收获。《新昆虫记(第一辑):基于AR技术的青少年融媒体出版项目》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百佳数字出版精品项目、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绿手指”绿色生活产业服务平台、“乡村振兴书箱”复合出版工程入选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

早在2011年,山东科技社就推出了《妈妈宝宝手机报》,被评为出版融合发展示范项目,2018年,山东科技社入选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知识服务模式(综合类)试点单位后,始终坚持以知识服务为主体的融合发展之路,打造了区域农业数字图书馆等一系列融合发展项目。“针对科普图书的特点,我们积极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扩大图书影响力。”赵猛说。

卢培钊表示,广西科技社正以创新思维探索数字化转型,融合动漫、文创、研学教育等产业,构建新型“出版+”业态,打造科普读物知识服务融合出版项目,推出广西数字博物馆等融合产品,不断丰富出版内涵,拓宽出版边界,高质量推进融合发展。

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刘俊来表示,科学出版社被誉为“科学家的出版社”,该社将继续以“科学家科普”为特色,配置优秀的编辑、营销、技术人员,以融合发展的模式从科普图书向科普数字平台、科普研学活动延伸,在意见和规划指导下,不断以高质量的科普出版物提高为广大读者的服务能力。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