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出版基金设立五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就积极参与申报,多谢专家们的支持,至今已有十二个项目入选,其中已完成了大半,少数正在收尾和结项阶段。在我们看来,出版基金项目不仅可以得到资金的支持,更是一种荣誉,因为每一个项目都是由不同的专家评定出来的,这些专家是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的严格审查,是对申报项目学术含量的鉴定,也是对我们的学术眼光的评判和检验,同时,对出版社的品牌建设和核心竞争力的加强都有重要作用,必须认真对待。所以不一定要搞大项目,关键是项目的质量,《1911》的入选就体现了我们申报的基本思路。
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重大项目办公室”,由社领导亲自抓,由总编室主任负责协调,所谓重大项目是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为主,同时包括“经典中国”、“古籍整理”和“中国出版集团资助项目”等重要项目,这个办公室统筹管理的内容包括组织申报、审稿、出版、结项如和宣传整个过程,因为有专人负责,有对整个流程的统一管理,我们感到运作起来比较顺利,成效也比较显著。因为要求高,有难度,所以完成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过程已逐渐成为我们编辑人员提高编辑能力,加强相关部门协调工作能力以及锻炼策划团队的极好机会。
像兄弟出版社一样,我们有年度选题论证和月度选题论证制度,在对新选题论证过程中,我们会特别留意学术价值较高、体量较大的那些选题,根据其不同特点,考虑申报不同的项目,比如社科基金项目、古籍整理项目、集团资助项目或出版基金项目,每个项目不仅内容重点不同,体量大小不同,具体要求也不一样,应该说出版基金项目是其中学术含量最高、体量容积相对较大的项目,必须优中选优,精中选精,力求年年有项目成功申报。而出版基金确实能在资金支持上起到关键作用,如《鲁迅大辞典》,已编写近三十年,终于出版等。除了在已有选题中发掘合适的项目,我们还根据出版基金的要求主动寻找项目,如《中国新诗编年史》,作者先在刊物上连载了几期,我们认为它有较高学术价值,主动与作者联系,作者自己都很意外,结果出版后反映很好。在确立选题时,我们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首先考虑项目的学术质量,一定要达到一个标准,那就是如果没有得到出版基金的资助也应该出版,也一定会安排出版的项目,在这一点上不能犹疑,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我们就能按基金办的要求按时提供书稿,根据书稿完成情况,控制申报时间,有节奏的安排申报和编辑出版,特别是可以按照我社的产品线建设组织项目,使出版社的出版特点更加突出。
因为申报项目不是急就章,不是为了申报而申报仓促设计的,一般说项目的质量都比较好,也较容易获得专家的肯定,又因为已有即使申报不上也要出版的心理准备,所以这一类项目不仅申报时能完成要求的成稿,而且其学术质量也大多可以得到保证。这类项目,一旦确定选题,编辑就介入工作。
说到重视资金的来源,还必然谈到出版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按照基金办的要求,我们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即《人民文学出版社图书质量保障措施》、《人民文学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廉政建设规定》以及每一项目都会制订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财务管理办法》,这些规定对图书质量和进度从“编辑加工”、“发稿”、“版式设计、排校”、“装帧设计及版权页”、“印前检查”、“报审、出片”、“复印与电子文档、胶片的保存”、“成品质检”等方面做了规定和要求;对财务管理方面则强调:一、建立社内全方位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安排资金,严格控制每笔资金的使用,及时掌管每笔资金的来龙去脉;二、确定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和标准,绝不允许超范围和超标准使用专项资金;三、建立管理体系,资助经费纳入单位会计主体核算,严格区分支出明细,项目单独立项,切实执行专款专用;四、加大专项资金的审核力度,防止非项目经费的挤占和挪用,准确、真实地反映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和使用效果;五、严格执行专项经费审批流程,从经办人签字、项目负责人签字、重点项目办公室和总编室审核,财务部门复核、社长审定、财务付款制证,一个环节也不能缺少。同时,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规定”,确实把风险防控工作落实到实处,明确项目经费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的范围和重点,强化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加强项目经费审批的管理与监督,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的内部监督,加强对单位内部经济运行情况的实际在线监管,着力推进项目经费信息公开化,落实项目经费监管共同责任,严格项目经费监管责任奖励和追究制度,保证出版项目经费在阳光下运行。有了好的制度,关键还在落实,随着出版基金项目管理措施的不断完善,力度不断加强,我社的各项制度也日益完善,在执行中也逐渐规范化、制度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