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品力作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共6次提到“文化自信”,并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前,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新时代的出版人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以精心出版的一部部精品力作进一步增强全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编辑决定出版质量

精品力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波澜壮阔的崛起征程上最耀眼的文化印记,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编辑是出版活动的组织者、出版物的策划者和加工者,同时,也是出版质量的决定者。好书与坏书的区别,关键之处往往在于编辑是否尽职尽责。

我国是出版大国,近年来,每年出版新书26万种左右,出版期刊1万种,但从经济体量上看,出版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比很小,统计显示,2016年全国图书、期刊(含广告)营收共计1025亿元,还赶不上比亚迪汽车公司一家营收1039亿元。但是,一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只是普通商品,除了使用价值之外,对于消费者基本没有其他影响。而出版行业的产品不仅具有商品的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它能影响、改变使用者——读者的思想,因此,从社会效益、文化贡献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来衡量,出版行业却非常重要。

精品力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波澜壮阔的崛起征程上最耀眼的文化印记,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

近年来,我国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繁荣发展,高品质原创性成果纷纷涌现,但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并不太多。随着出版改革的推进,出版市场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出版物品种数量也大幅飙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不少图书内容平庸、制作粗糙、质量低劣甚至是印刷垃圾。个别出版人见利忘义,降低出版门槛,甚至不设出版门槛,只要略有蝇头小利,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写书、出书。甚至一些毫无文字能力的所谓“网红”“明星”,也堂而皇之地出起书来。结果是,写得快、出得快,扔得更快。

出版物有“高原”缺“高峰”,其中的原因很多,若从出版环节来看,出版单位管理不到位、编辑没尽到把关责任等,无疑是重要原因。从根子上看,最关键的原因是有些出版单位及其编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中国古代将那种不讲质量、滥刻无益无用图书的行为直斥为灾梨祸枣,意思是白白糟蹋了刻书用的梨、枣树木,为人所不齿。历史上许多有良知的出版人,虽居市井之中,但轻财重义,特别重视图书的文化积累与传承价值,重视文化的社会效益。他们不惜巨资,访求珍本善本,“校亥豕之讹,寿诸梨枣”,校勘严密,刻印精美,在出版史上留下美誉。当代出版人要继承弘扬先贤的出版价值观与文化追求,坚守出版品位和质量要求,坚持社会效益第一,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

新时代呼唤高素质编辑

当前,我国正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新时代呼唤更多高素质的优秀编辑人才。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编辑必须努力提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提升政治素质,要求编辑必须认真学习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坚守正确的出版导向,不为错误思想和言论提供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48字”职责和使命,开头两个词就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体现了对于导向的高度重视。在出版工作中,编辑要始终坚持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把握好出版物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绝不让同党中央不一致的声音出现,绝不为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努力策划编辑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强大正能量。

提升业务素质,要求编辑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字水平、学术专业知识和出版专业知识等。编辑要不断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熟练掌握现代汉语及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发扬工匠精神,以敬畏之心处理每部书稿,“咬文嚼字”,发现并改正书稿里的文字、标点等硬伤,保证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严谨性和纯洁性,同时,还要考虑谋篇布局是否合理、逻辑思维是否严密等。编辑要具有一定的学术专业知识,熟悉某一学科专业,能够与作者进行学术对话,有能力编辑专业学术著作,除此之外,真正高水平的编辑还要能把握社会和学术的发展趋势,引领学术思潮的发展方向,设计出新的学术前沿课题,带动学术界从事社会所需要的学术研究,并进而推动学术和社会的进步。编辑还要具有较高的出版专业知识,掌握出版规范和要求,遵循出版规律,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自主策划优秀选题,选择最合适的作者和出版形式,精准定位、突出特色,加以自己的智慧,生产出读者真正爱看又愿意购买的出版物,努力把服务读者同教育引导读者结合起来。

编辑工作绝不只是简单的“来料加工”,而是包含有大量创造性劳动,对于作者进一步完善、提升作品的水准和价值不可或缺。20世纪50年代,只读过6年小学的曲波写出《林海雪原》初稿后,先是按照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龙世辉的建议进行修改,但由于作者读书不多,文学水平有限,就委托编辑帮助修改,龙世辉接受委托,把小说几乎重新改写了一遍,《林海雪原》出版之后引起巨大反响,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

增强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辉煌历史,创造出无比灿烂的中华文化。长期以来,中国人对于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一直高度自信。近代以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坚船利炮的入侵,古老的中国竟无力抵抗,节节败退,不断割地赔款。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之后,不得不承认西方在技术层面上比中国先进,于是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洋务运动的失败,让人们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还是解决不了中国落后的问题。一场场失败的反侵略战争,给中国人留下了一段段屈辱的痛苦记忆。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心遭遇沉重打击。痛定思痛,深刻反思之后,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不再自信,反而将其看作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必欲抛弃而后快。于是,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等主张纷纷出现,甚至有学者提出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等极端主张。虽然这些主张在当时有着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但是,这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张,无异于在倒洗澡水的时候,连同孩子一起倒掉。其实,传统文化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成为我们的基因,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像人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出版人应该而且可以大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出版人更应抱着“温情与敬意”,创新传播方式,以现代青年人喜爱的形式,结合最新科技手段,以“互联网+”思维,通过各种融媒体手段,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策划出版一批深入阐释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价值的图书。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文化,出版人要进一步弘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结合纪念建党、建军、建国等重大节庆纪念日和遍及全国各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先进集体与英雄人物等,做好相关主题的出版工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内容生动丰富,出版人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出更多精品力作,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信,出版人还要面向世界读者讲好中国故事,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优秀文化,提供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实践,促进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助力解决全球问题。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并不是固步自封、盲目排外,而是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不论对于什么文化,都能做到兼收并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精品力作是支撑文化自信的基石。新时代的出版人要努力提升各方面素质,不断策划出版更多精品力作,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