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寻他千百度》:一个武侠之外的金庸

《寻他千百度》;金庸 著;中华书局2013年8月出版

金庸被誉为“华语世界武侠泰斗”,很多人对他的认识仅限于武侠小说,可他的散文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寻他千百度》这本散文集给世人一个武侠之外的金庸,一个可爱的、真实的金大侠,让读者看到了金庸的豪迈与历史大气。

这本书收录金庸半个世纪以来经典散文作品四十篇。金庸挂印封笔较早,散文写得不多,他对历史、对人生、对文化的深切理解和博闻多识,与他行诸文字的篇幅有点不成比例,正因为少,才弥足珍贵。金庸的十八般“文艺”在本书中得到完美展示,他写电影剧本,写影评、剧评、画评、乐评、舞评;他写游记、围棋史话、文史札记;他写史论,考证之深令人惊叹。当年影响甚大的,实际推动了香港历史进程的,还有洞察时事的《明报》社评。这些文字呈现了金庸广泛的兴趣和游历,读后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金庸的散文有很多是对历史典故、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金庸引用史实来论断批评,信手拈来,上下、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了无凿痕。无论粗犷、典雅、精悍,还是夸张、讥讽,都得心应手,让人佩服。如在《马援见汉光武》中,金庸借马援之口,说光武帝的才能见识,实在无人可比,而且坦白之极,什么话都说,性格随随便便,就像汉高祖那样。至于谈到学问的渊博,政治眼光的敏锐,那更是前世的皇帝所不及。最后金庸感叹道:“今日的情况当然与从前帝王的争天下完全不同,但做领袖的人如有风度有见识,自能使人一见钦佩,这在古今都是如此。”读之,一方面可见金庸做学问的功夫,另一方面可观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思考,爱国情怀浮现在字里行间。

金庸笔下的一些个人漫谈、随意抒发己见的文字最为引人入胜,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种氛围、一种场景。金庸考证成癖,难得的是即使“鸡毛蒜皮”的事,只要触动他求证的神经,他也会寻根究底下去。如陶渊明说“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五斗米”究竟所值几何呢?杭州月下老人庵里的卦签,又是典出何处?“无所不谈”甚至包括了数学:金庸援古引今谈圆周率,深入浅出,功夫很深,接着还考证出海宁陈家洛(《书剑恩仇录》)的世叔陈世仁,康熙时翰林,是有所成的数学家,所著《少广补遗》“发现了许多据说是前人从来没有谈过的公式……一直研究到奇数偶数平方立方的级数和等问题”。

金庸的散文平实质朴,舒缓轻松,谈他的感受和看法,犹如老朋友拉家常,自然、亲切,平白如话,娓娓道来。如《韦小宝这家伙》中,小说主要是在写人物,写感情。感情较有共同性,欢乐、悲哀、愤怒、惆怅、爱恋、憎恨等等,虽然强度、深度、层次、转换,千变万化,但中外古今,大致上是差不多的。如《<梁祝>的“十八相送”》,不但刻画了祝英台复杂的心情,也描写了梁山伯忠厚诚实的个性。可以想象,当两人同窗共读时,梁山伯可能会发一点憨直的脾气,祝英台有时会理智地责备他,有时会温柔地向他求告。这场戏是《梁祝》从喜剧变为悲剧的转折点,结束了这对恋人以往的一切喜乐,展开了今后的痛苦。

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如在《谈武侠小说》一文中,金庸认为武侠小说比较能受人欢喜,不因为打斗、情节曲折离奇,而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形式。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人情风俗、道德与是非观念。《围棋五德》中,金庸在诉说“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训,得心悟,得天寿”的“得心悟”时写到,下围棋是为了争胜负,不求胜,又下什么棋?但过分求胜而近于贪,往往便会落败。这不但是棋理,也是人生的哲理。

掩卷沉思,感觉金庸的散文大量涉足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人物缅怀和追思,形成了一种平和深远,又有历史大气的散文风格。但是,在这些散文中,往往请求历史史料的帮助,大大缩减了散文本应有的精神空间,这或许是金庸散文的瑕疵。但他的文字对后人品格、学养,乃至人生观的形成与修正,均具有点拨的价值。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