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自知力》译者序

《自知力:建立自我同一性 打造成功通行证》;[美]史蒂曼·葛瑞汉 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10月出版

2013年3月,译者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翻看了一些内容就感觉兴奋不已,深深为作者史蒂曼•葛瑞汉先生无私助人的善念所打动,这本书不仅得到两位成功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和约翰•麦克斯韦尔的专文推荐,同时也获得众多成功人士的赞誉,其中包括法官、牧师、商界领袖、畅销书作家和非政府组织成员等。

本以为很快就能译完,结果直到2012年底才完工。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生动,美国文化背景知识十分丰富,很多表达如果望文生义,就会误导读者。期间通过电子邮件向作者葛瑞汉先生请教过很多问题,谢谢葛老的耐心回复。

其实,最困难的就是本书的核心词汇“identity”一词的翻译。“Identity”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也为西方国家的普通大众所熟知。根据《韦氏大学词典》,“identity”是指个体突出的品格或人格,或者就指一个人的个性所在,所以“identity”可以理解为任何特定的个体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特征以及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群体共同拥有的特征。原书采用“identity”来形容人,包括其出身门第、成长环境及从属文化,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他任何能用来界定他的事物。英文中的“identity”这个单词来源于法语“identité”,其拉丁语词根是“identitas”和“idem”,意为“同一的、一样的”。因此这个词在本质上具有比较的含义,因为它强调与其他人(或事物)在某个特定领域或时刻所共有的一致性或一体性。

心理学中的“identity”与自我形象(个体关于自己的心智模式)、自尊及个性有关,是一种对于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我在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的稳定连续感。因此,英国心理学家魏因赖希(Peter Weinreich)指出:“某个人的‘identity’可以定义为他全部的自我构念,其中个体当前的自我建构可以表现出持续性,连接过去的与未来期望的自我建构。”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框架建立在区分心理感受的持续性上,注重人格每个发展阶段的相对静止和动态变化,既有阶段内的持续,又有阶段外的发展,因此“identity”中的“同一的、一样的”的含义在心理学中脱颖而出,“同一性”也成为“identity”心理学意义上的标准译称,因为它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含义:自己、自我、个性、人格、角色、身份、自我认知等。因此,文中的“identity”基本上都译为“同一性”或“自我同一性”,在少数情况下会根据英文上下文的语境译为“身份”、“身份认同”、“自我认知”或“认清自己”。这里特别要谢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刘冰云,仔细对照了原文,厘清不同语境下“identity”一词的具体所指。

另外,要感谢北京新曲线出版咨询有限公司总裁刘力先生对我翻译工作的鼓励和帮助,并为“identity”这一核心概念作了注释;感谢副总陆瑜女士认真地通读了全书,给出了数十处的修改建议,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可读性更强。

在确定中文书名时,我与出版方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如果仅用“身份”一词作为此书的主书名,显然无法涵盖“identity”的丰富内容,而用“同一性”作为主书名,则显得太过学术化,因为心理学专业之外的普通读者肯定会感到很陌生。根据《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p.1781),自知力(selfchecking ability)是指个体充分认知自身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能力。最终采用了编辑的提议,以《自知力》作为本书的主书名,“同一性”放在副书名中。

最后,希望本书的读者认真阅读本书,并且勤加实践。老葛并非兜售成功噱头敛财的江湖骗子,他出身贫寒,白手起家,致力于激励青少年成长和成功,并且捐助了大笔钱财用于慈善,现在也是年过花甲的老人,助人之心,望之切切。我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也深深受到其思想的震撼,获益匪浅。老子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希望读者们都能成为上士。

王伟平

2013年3月8日于北京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