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探索中华传统

1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科委哲学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朱子学会会长。著作多种,除三联书店已出版的“陈来学术论著集”十二种外,还有《东亚儒学九论》、《孔夫子与现代世界》、《回向传统》等。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是陈来先生的最新力作,是作者近年来理论思考的重要成果,是国内首部系统讨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专著。全书主要涉及两个主要问题:一、中国传统价值观,讨论其哲学基础、传承与发展,关注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二、国学相关问题,关涉国学概念、流变,国学的发展概况及其近代国学研究的发展、国学名家与大师等。中华传统价值观与国学彼此关联,中华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多依靠国学的形式与载体,国学的演进与发展则以中华传统价值观为根底。

一、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主要特点

本书最大的贡献是概括出了中华文明核心价值有别于西方的四大特点: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社群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

责任先于自由。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主张个人与他方构成关系时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应以自我为出发点、以对方为重,个人利益要服从责任的要求。人常常为承担责任而忘我,责任往往成为个人社会实践的重要动力。个人处于社会关系网中,与多种对象结成各种关系,因此个人的责任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个人有多少角色,就相应地承担多少责任。中华文明核心价值注重责任担当。孟子讲,君子自任以天下为重。从先秦的士君子到汉代的士大夫,都突出责任意识,强调个人对天下国家的责任,而不是突出个人自由。在汉代到宋代的士大夫中,责任意识的代表就是范仲淹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后,明代士人提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代林则徐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都对社会带来深远影响。

义务先于权利。西方社会自近代以来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但是在中国的思想中,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则强调义务的优先性。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强调义务感,义务取向的德行不是声张个人的权利,而是努力实现对他人的义务、履行自己身上所负的责任。

群体高于个人。根据中国文化的看法,人在世界上的生存不是个体的独立生存,一定是在群体之中的生存生活,人的道德的实现也一定要在社群生活中实现。超出个人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围。中华文明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第一个走出个人向社会发展的层级。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不强调个人性的权利或利益,认为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社会远比个人重要,而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的利益的重要性。

和谐高于冲突。中国文化注重以和为贵,中华文明强调追求多样性的和谐。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具有不同层面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具有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

国家层面的价值观主要概括为“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以合为上”。世界主要文明古国大多奉行“以神为本”,而中国最早从“以神为本”的文化转向“以人为本”的文化。到了西周前期,人的地位越来越高,如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那时“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是,人事比神事更重要。这个思想一直影响到近代。毛泽东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就是发挥了“以人为本”的价值文化。“以民为本”,在儒家以前已开始酝酿。《尚书》里有“民为邦本”的观念,“邦”就是国;这个观念甚至可以反映在某种宗教的意识形态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代表最高的神,但是这个神没有自己的意志,而是以人民的意志为意志,以人民的视听为视听。后来,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很明显地强调了人民尊于君主、重于君主、高于君主,我们以前习惯把它叫做“民本思想”,也即是“以民为本”。“以合为上”,或者“以合为本”,这个“合”不是和谐的和,是合作的合、合一的合。在中国历史文化里,处理民族、国家这类事务时,强调合一高于分立。在中国历史政治文化里,在管理国家时这是很重要的价值观,从上到下都以合为高、为尊、为贵,不赞成分立。“以人为本”强调人高于万物,“以德为本”强调道德重于法律,“以民为本”强调人民重于君主,“以合为上”强调合一高于分立。

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包含四个层次:第一,责任先于自由;第二,义务先于权利;第三,群体高于个人;第四,和谐高于冲突,前文已经论述,此不赘述。

个人层面的价值观。首先是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后利。孔子提出“义以为上”,荀子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孟子》开篇就是“何必曰利”,都是“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其次是以理制欲。理就是道理的理,欲就是欲望的欲。《荀子》里讲“以道治欲”,道和理是相通的,不能任由欲望自己发展,一定要有个统帅。这个统帅一定是理性,一定是道理,就是道德法则、道德原则。中华文化传统里有大公无私的观念。《尚书》里已经有以公去私的讲法,宋明理学认为私是可以有的,但是私的上面一定有个东西就是公,并且强调这个私必须由公去主导、去把握。这个原则对于传统士大夫非常重要,一个士人出来做官,一定会碰到公私的问题。所以,我们说要以公胜私,公心胜于私心。心胜于物,就是精神需要高于物质需要。生命的需要也是一种物质需要,很重要,但是精神的需要更重要,所以是舍生取义。涉及生死的问题,从孔子到孟子都表达了人格的尊严、人对道德理想的追求,比仅仅生命的保存还重要。孔子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就是表示精神需要比物质需要更重要。

三、国学的发展与流变

所谓国学,是针对中国传统学术的一种概括,相对于西学而兴起,从近代相沿至今,但其内涵与外延则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国学热”兴起,但对于如何界定国学、国学的发展演变、国学与西学之关系等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担任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对与国学相关的诸多方面均有深入的研究,书中所收两篇文章发挥了了解疑释惑的重要作用。作者从中华文明的起源谈起,从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字、书籍,到思想的传承——经学、玄学、佛学、理学、朴学,再到中西学之比较,纵横几千年,将国学之发展做了清晰梳理。同时,针对近代以来出现的国学观念演进、国学概念使用、国学研究发展以及国学名家大师等问题,亦做了细致入微的概述。言简意赅,拨云见日。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一脉相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全面系统梳理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揭示其所具有的延续性、包容性、独特性、传承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全继承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文明核心价值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的最新表现形式,是实现伟大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动力。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