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抑郁、失常、焦虑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类永远不会停下探索自己的步伐。
《正常的另一面》; [美]斯莫勒 著,郑嬿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廖娟(书评人)
美国医学博士乔丹·斯莫勒在长期研究精神失常的过程中,慢慢意识到,要想弄清楚人为什么会失常,就得先确定什么是“正常”,即作为生物体的一个人,他的大脑和心灵原本“应该”是什么样子。他将自己的发现写成专著《正常的另一面》。
乔丹·斯莫勒在书中回顾了精神病学的进化历程,指出:“即便在短短的一个时代(几十年间),对精神失常行为的定义也可能发生变化,且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特定社会——文化的力量,而非科学的标准。”正如我们没法确定几点几分是日夜交界,其实精神病学家也不能明确地划分正常与失常。联想前不久,翻译家孙仲旭去世,一时间,“抑郁”如洪水猛兽,人人自危,毕竟现代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工作学习,哪个不是压力山大?那些担心自己患上抑郁症的人应该记住这句话,“失常就是造成伤害的机能异常”,大多数人的失眠、焦虑、紧张,如果没有对正常生活造成伤害,是不需要去吃“百忧解”的(一种治疗抑郁的常用药)。
那么正常的大脑和心智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它们是怎样造就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的?21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解开了上帝造人的密码——基因。有部电影叫《基因决定我爱你》,里面设想人类可以藉由操控基因表现的药物,改变自己的个性和命运。这种幻想却非无根之水。基因决定一个人的大脑对环境的感觉是否敏锐,是情绪的生物学基础。过于害羞、孤僻,甚至同性恋,都可能是基因在作崇。
之所以说“可能”而不是“一定”,是因为除了有基因这只上帝之手,个性的塑造还离不开另一只人类之手——环境。于是在情绪的生物学之后,作者接着分析了有关养育的生物学。心理学家说,环境,尤其是童年时期的环境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所以父母们越来越重视早教,用古典音乐和认知节目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甚至不惜代价将幼儿送进昂贵的早教机构。乔丹·斯莫勒大概会让有神童梦的父母失望了,因为他们的辛勤很可能只是肥了商家的钱包,更糟糕的是,沉迷于早教光碟反倒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效应。
作者还用大量试验和数据探索了关于依恋和信任、美貌和性吸引、恐惧和记记的生物学。既有脑科医学的科研成果,又有心理学和社会学家的心机实验。尽管案例丰富,数据详实,我们却不能忘记,心理学仍只是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人类对自己心灵和大脑还刚刚开始摸索,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我对上帝的大脑一无所知”。尽管如此,有一点却是确定无疑的:人类永远不会停下探索自己的步伐,去践行3000年前的德尔菲神谕——“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