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密码》(第1季);莫彭龄、刘玉凯主编;商务印书馆2015年7月版
成语是一篇大文章,尝试用揭示“成语密码”的方式,对成语进行别样的解读。是《成语密码》对成语的认识。
成语是语言文化的精华,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和“全息元”。说它是“精华”,因为一个成语就是一个神话传说故事或者寓言故事,这些故事也往往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故事;或者是一段诗文的“点睛之笔”。比如,《论语》中就有200多个成语,如“见贤思齐、敬而远之、临危授命”等。说它是“活化石”,是说成语中保留了古代的语言文化信息,又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使用,而我们往往不大会注意,如“走马观花”中的“走”就是古代汉语的用法,意为“跑”;说它是“全息元”是说它基本保留了古代语言文化的大部分信息。
所以,成语里面的信息实际上是很多的,一个成语的背后,可以说有一个小故事、一段小古文、一段小的背景。《成语密码》(第1季)就是把成语里的一般不为人所知的信息展示给读者。比如,成语“不三不四”其中就有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起源于古代《易经》的思想,也有一说,讲到与“三”和“四”的重要地位有关。而成语“三长两短”的来源,也有好多种说法,一说是春秋末期的铸剑大师欧冶子铸过“三长两短”五把剑,锋利无比。后专诸用短剑刺杀了吴王僚,“三长两短”就成了意外灾祸的代名词。至于婉称“死亡”,一说是古代的棺材纵捆两道,横捆三道,是名副其实的“三长两短”。还有一说是暗指棺材。棺材打开时,有“三长两短”五块板组成的。这些在我们书里有比较详细的解读。再比如成语“豆蔻年华”究竟指多大的少女呢?能不能指少男呢?“豆蔻年华”出自唐代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是杜牧写给一位少女的诗,诗中这位少女,十三四岁,举止轻盈,娇小秀美,宛若农历二月初的豆蔻,含苞待放。再比如,成语“来龙去脉”本来是一个风水学的术语,只是到了后来,“龙”“脉”之意逐步谈化,突出了“来”“去”之意。
一般的成语词典会给成语指出出处,我们的《成语密码》中,会给出比出处更早的用法。比如,成语“柳暗花明”一般认为出自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山从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早在唐代就开始走红了,如唐代王维的《早朝》诗之二:“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本来,“柳暗花明”用来形容春天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但放翁先生用了以后,就经常用来比喻人在困难中遇到转机或逆境转为顺境。这种人生的感悟,确实是陆游首创的。此外,在一条成语出现前,往往有成语的“准形式”,再如,成语“强弩之末”,大家熟知的诸葛亮在在曹操大举南下时,分析道:“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但在《史记》就有“强弩之极”的运用,到了《汉书》开始定型为“强弩之末”了。再比如,成语“口蜜腹剑”就是由“口有蜜,腹有剑”浓缩而来的;成语“逃之夭夭”的前身只是“桃之夭夭”,这是为何呢?这不只是“逃”与“桃”同音,还有用了“桃”可以辟邪,使鬼神“逃之夭夭”。这一些,在我们的书里,都有比较详细的解读。
《成语密码》(第1季)的主要特点是文化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文化性刚才已经讲了一部分,在实用性方面,我们也比较注意揭示一些一般不易发现但容易用错的地方。比如有两个成语,一个叫“临危受命”,一个叫“临危授命”。读音一样,只相差一个字,但来源和意义迥然有别。“临危授命”指在面临困难时献出自己的生命;“临危受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再比如,“南辕北辙”和“背道而驰”看起来也差不多,但也还是有些区别。前者指自身的行到方向与自己的目标恰恰相反,后者更多指某人的行动方向与大众的期望的目标相反。
趣味性也是这本书的关注点之一。一是书中的故事比较多。有的成语会有几个相关的故事。而许多故事趣味盎然,如成语“渐入佳境”中顾恺之吃甘蔗的故事;成语“梁上君子”中陈寔和小偷的故事;成语“妙手回春”中扁鹊和华佗的故事;成语“囊中羞涩”中阮孚的故事等等。二是设计了“成语小话”“看图猜成语”奇思妙想“等栏目,既有知识性,也有趣味性。包括封面封底的设计,也费了一番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