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热议如何拥抱世界

在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受到国内文学界的大力关注。在8月30日和9月1日,中国作家协会以“回顾与展示——拥抱世界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图书与国际市场”为主题,分别举行了两场交流会。高洪波、何建明、潘凯雄、黄国荣、刘庆邦、徐小斌、毕飞宇、张炜等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主力作家出席,纷纷就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他们坦承,中国文学要想走向世界,除了需要更多优秀的翻译家,中国作家的创作本身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状两头热、一头冷

值得肯定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已经走向世界。但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情况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建明说:“这几年,我们对国外文学的推荐和出版力度,远远超过了世界对我们的关注。作家出版社5年中出版了170部外国作品,然而国内作家翻译到国际上的只有5部,这个反差是巨大的。”他认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但是我相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文学,就像中国的社会发展一样,已经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中国的文学走向世界的前景必定是光明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也表示,中国文学图书在国际图书市场的份额的确非常少。“在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我看了中国作为主宾国的专柜,我认识的作家只有两位,比如莫言,其他的可能是海外华人作家。这就是一个现状,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包括中国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家毕飞宇表示,改革开放后,一批中国作家借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有机会走向了世界,这是非常好的机遇。“今天,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的版图上已经发出了声音,但这个声音要想很洪亮,或者说可以引领文学的风骚、潮流,目前来讲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他认为,目前,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竞争的过程中出现“两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他解释说:“‘两头热’,指的是西方的职业经纪人和一部分喜爱中国、喜爱中国文化的读者,但现在国外的出版,因为中国的文学作品还不能给西方带来巨大的利润。

作家张炜说,国外比较关注的中国作品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很有读者、很通俗的作品;还有一类是,质量比较高的文学作品,“国外有一部分出版人很重视文化资源,因此他们对中国很有品位的这部分文学作品也比较注意了。”对于中国文学的“走出去”,他认为不要急,“按现在的势头做下去前景非常好,已经有很多欧洲著名的出版公司都盯上了中国的主流作家,这是重大的突破。”

翻译需要更多优秀的翻译家

翻译一直是困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瓶颈。在座谈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洪波指出,翻译是一种比较昂贵的投资,特别是比较好的翻译目前还不多。“中国作家们现在有能力、也有义务把作品推广出去,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更多优秀的翻译家。”潘凯雄也表示,文学类图书“走出去”的翻译问题比其他种类的图书严重得多,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学瓶颈,“据我所知,国外著名的出版机构用的翻译者一定是他们自己国家的人,比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我们有时想,中国现在有钱了,我们可以资助翻译。其实这不是钱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比如德国能译中国小说的不超过10个人。”他说,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比较长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整个世界对中国的认知程度的加强,外国人学汉语就像中国人学英语一样,到那个时候情况会好一些。”

除了翻译技术本身,作家刘庆邦认为中文在翻译过程中也存在问题,“中国的文字写出来以后是有味道的,每个作家的写作都带着自己的气息和气质。可是翻译家不能代替作家呼吸,因此翻译出的作品可能就没有了作家本身的味道。比如我们读鲁迅、沈从文的作品,一读就是鲁迅的味道、沈从文的味道。但一旦翻译到国外,这个味道就失去了。好多国家也翻译过我的小说,我不懂外语,不知道译成什么样,但我心里总怀疑里面可能不是我刘庆邦的味道,变成外国人的味道了。”

作家徐小斌赞同刘庆邦的观点,她也认为有时中文表达的精确以及微妙,是英文表达不出来的。但对于“走出去”,她指出了另一条解决之道。她认为更重要的是作家们要找到小说中的共通性,“有时候全世界都能够接受的小说,是写人性深层的隐秘,是写人的。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也许是有共同话题的。”

作品形式和思想需要创新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文学究竟还存在哪些创作上的问题呢?何建明指出,目前国外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大部分的写作方法是比较传统的,反映当下生活的作品比较少,反映风土人情的作品比较多。他认为中国作家的写作与西方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吻合度不够。

出版人黄国荣认为,中国文学能否“走出去”与作家本身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有一种声音,作家就应该反映出这种声音。现在中国作家有没有发出这种声音?我觉得很不够。我们现在的作品很多,作品名称很宏大,让人家感觉这个作品很概念化,作家在推荐或宣泄一种东西。实际上文学里的东西不是宣泄出来的,而靠读者品味出来的。”

作家王晓方则认为,中国文学能否“走出去”,关键在于作品能不能创新,“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还是有差距的。翻开世界一流作家的作品和世界经典文学时我们会看到,在形式上我们缺乏创造,绝大部分作家用同一种方法写小说,就是现实主义方法,而这种方法在19世纪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时代就达到了顶峰;我们也不太注重小说思想方面的创造,小说是形象化的哲学,我们注重讲一个大概的故事,小说是应该有故事的,但是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开发:博云易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