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走出去”需要创新

中国图书走向世界,是中国出版人的理想和追求。中国图书“走出去”,通过优秀作品回答国际上关切的中国问题,传播中国精神,使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作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重要的贡献,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我国对外文化传播能力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连接外国读者与中国作者

“作品的主人公在现实社会是一个失败的人。在你看来,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是怎样的?”“你会让女儿读你的作品吗?”“你平时在出版社做编辑,如何了解主人公这样的农民生活?”

11月一个周五的晚上,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德国观众在对陕西作家周瑄璞及其作品踊跃提问,这是周瑄璞作品的首个国外朗诵会。“我们要利用文化中心这个平台,向德国读者介绍一些尚未在德国出版作品、但非常有潜力的作家。”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贾建新对本报记者说。

读者兴趣与日俱增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几乎每个月都要举行这样的读书会和交流会。自2009年中国首次担任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主宾国以来,大量中国图书被翻译成德文,打入德国市场。遍布德国各地的宣传活动、朗诵会、作家对话会让德国读者对中国作家和作品有了深入的了解,很多德国读者都能说出莫言、余华等中国作家的名字。

近几年,中国图书版权交易量逐年上升。根据中国出版集团提供的数据,2011年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展团实现版权输出2399项,合作出版25项,同比增长10%以上。该集团下属的中版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忠对本报记者表示,越来越多的外国出版商对中国主题的图书感兴趣。“他们热切希望了解当今中国的真实故事,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百姓生活,也非常希望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他说,《于丹〈论语〉心得》已海外授权28个语种,法文版畅销20万册,这本书也完成了法、英、德、意等多个语种的版权输出协议。

德国菲舍尔出版社公共事务部负责人马丁·施比勒斯告诉本报记者,他们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集非常受读者欢迎,同时,余华等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也受到了媒体和市场的好评。

记者了解到,除哲学与文学类图书外,近年来中国语言类图书、有关如何进入中国市场的商业指导类图书以及少儿图书都是德国及欧洲市场感兴趣的重点。

  合作思路仍需转变

刘忠认为,选准战略合作伙伴,利用对方的出版发行网络和品牌,以西方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真实的中国,做好国际营销显得尤为重要。“战略合资合作一方面可以发挥双方在资源、人才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国出版社学习对方经验,培养自身能力。”

法兰克福书展国际部负责东亚和东南亚事务的经理任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几年来中国在图书“走出去”方面已经往前走了很大一步,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中国大多数图书不是针对国际市场做的。以往想到图书“走出去”,首先想到的是找好的图书翻译,但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蕴含在书中的文化思路。因为每个国家的文化理念不同,并不是把好的中文书翻译过来,外国读者就会喜欢。中国图书要想走向世界,就要改变思路、多做一些针对国外市场的书。

另一方面,任蕾认为中国图书在内容上与西方的需求还有差距。“中国读者关心的主题,国外读者不一定感兴趣。”文学作品因为与文化最为贴近,要在东西方迥然不同的文化间推广最为困难。“当然不光中国文学遇到这一问题,德国文学在其他国家也会遇到类似问题。”

双管齐下打造品牌

在2011年10月举行的第六十三届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多家出版社和出版集团首次单独设立展台参展,其中,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就租用了面积达80平方米的展台。任蕾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以往中国代表团以一个"中国"展台整体亮相,对于外国出版商来说,这是一个太大的概念。有了独立展台,一个出版社的重点到底是少儿图书、科技图书还是文学图书,一目了然。”

除了树立出版社的品牌,贾建新认为,作者的品牌同样重要。“在德国,要介绍一部作品,首先要介绍作家这个作家的背景、经历,他在什么时期为什么写了这样的作品。如此一来,介绍给读者的不光是一本书,还建立了读者与作家、进而与作品的联系,同时也树立了作家的品牌。”

用好老办法和新渠道

近年来,随着在美国的中国移民和留学生人数的增加,美国中文图书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大。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影响力提升,中美贸易合作和文化交流增多,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热衷学习汉语,并希望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汉语教科书以及与中国相关的英文书籍也受到一定关注。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目前中国图书迎来在美国寻求发展、扩大影响力的历史契机,中美出版合作的余地很大。

在美国马里兰州的世界书局,其负责人余云宜女士带领记者参观了这家创立于20多年前、总部位于纽约的中文书店。

一排排的中文书分类详细,内容丰富,既有实用书籍,例如《从头到脚说健康》;也有艺术家著作,如《启功的书画世界》;还有备受国内年轻读者热捧的韩寒作品《零下一度》。

余云宜告诉记者,销量最好的是中文教材和中文学习工具书,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标准中文》和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等,“学习汉语的美国人是主要读者群”。余云宜估计,书店里大约有1/3的中文书籍来自中国内地的出版社。

据悉,在首都华盛顿举行的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书展和美国图书博览会等大型图书展会上,都有中国图书经销商的展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文化处的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中美两国的图书馆之间也经常有一些人员交换、互访和其他相关的学术交流项目和活动。

美国中国书刊社是美国一家专门营销和出版中国图书的公司,1960年由美国传教士亨利·诺伊斯创立。2002年,中国外文局与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收购了这家公司。

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最知名的中国图书发行公司,美国中国书刊社在中国图书的出版和发行上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公司市场总监凯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目前公司出售的中文书籍中大概有95%从中国内地进口。“其中,关于语言学习和中国文化的书籍最为畅销。主要读者群是开设中文课程的学校的学生,以及与中国公司有贸易往来的商人和想到中国旅游的美国人。”

凯莉说,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毛主席语录》这样的革命书籍曾一度热销。近些年来,许多美国人意识到中国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开始关注中国,因而学习中文的人增多,中文教材需求量相应上涨。凯莉还特别提到,现在电子化的中文教程日益流行,这样的教材可以让读者视听结合地学习中文。

2011年9月,全球最大网络图书零售商美国亚马逊公司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了亚马逊“中国书店”合作项目启动仪式,开设了中文图书销售频道。亚马逊公司全球副总裁费恩隽曾说,亚马逊“中国书店”的运营为热爱中国文化、中国出版物的海外读者,提供了便捷、直接的体验及服务;为中国出版物的全球传播,探索出一种新模式,开辟了一条新渠道。

据悉,在亚马逊图书频道目前开设的7大特色书店中,只有“中国书店”是以国家命名的主题书店,而且是亚马逊网站上有史以来唯一的国家主题书店。亚马逊“中国书店”里的图书,不论中文还是英文,都是中国出版的,都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负责提供,所有上线图书的简介和图片都翻译成英文。

目前,已有千余种图书上线,供国外特别是北美读者选购。“中国书店”的规模预计半年后将达到5万种,一年后达到10万种,并将不断扩大在线展示和销售的规模。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开发:博云易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