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20余家地方科技出版社中,中医专业出版和涉及中医知识的科普出版是其重要的出版组成部分,不管是品种、码洋还是利润,中医出版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何立足于本地市场,为中医出版提供生存和发展之道,是各地方科技出版社值得思考和总结的问题,总体来讲,需要“过五关”。
锻造品牌关
图书品牌形式包括两大类:一类为单品种读本,如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等,由于这些图书有广泛的社会需求,早已成为常销书,在各大书店的排行榜上也每每占据要位;另一类则以出版单位为品牌,问及普通读者,能顺口说出来的出版社名称。对于地方科技社中医图书的出版来讲,必须注意两个品牌的塑造。
这是因为,地方科技社的中医类图书出版,更多要立足于本地市场,出版社的品牌和知名度、美誉度必须高。如果没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仅约不到好的书稿、汇聚优秀的作者,更不易为读者所接受。
在众多地方科技出版社中,很多依然停留在散兵游勇式的单个选题策划,或仅仅只是为作者晋升职称而出版,使中医图书难成规模,而且由于职称出版等按需出版的印数较少,即使品种多,普通读者也很难见到。时间一长,就容易积重难返,导致恶性循环。一方面是出版社找不到好的选题和作者,另一方面是本地作者宁愿选择中央大社或其他出版社,也不愿意找本地科技出版社出书。
培育作者关
对于中医图书出版来讲,中医作者,尤其是中医专家不可或缺。实际上,对于当地的很多医疗工作者和老百姓来讲,本地专家可能更熟悉,加之本地的作者还能通过培训、电视讲座、报纸专栏等形式,形成多种营销方式,更能吸引和引导读者购买。
本地化作者团队培养,可以立足于医学院校和各级医院。一方面,要通过拜访、联系和约稿等途径,建立与作者的良好关系,另一方面,要在稿费发放、劳务报酬、新书寄送等环节做到尽职尽责;同时,在节假日和其他合适时间,可以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及送书等方式,加强与作者的情感沟通和人际联络。
建立本地化的作者团队,还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积极做好优秀作者和一流专家的“为我所用”。也就是说,要通过多种方式,使这些本土化的作者和专家都能成为地方科技出版社的作者队伍。第二,要重视青年作者的培养。对于那些年轻和资质不高的青年作者,他们一般学历较高,相对于知名专家和学者来讲,时间较为充裕,提高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和技巧,不仅可以为出版社提供丰富的稿源,还可以夯实出版社的作者资源。第三,就是要重视基层作者的培养。基层作者大部分学历不高,写作水平一般,但也必须认识到,基层作者确实有经验丰富、医技高超的中医甚至中医大家,他们的经验亟待传播。对于这部分作者,要注重挖掘,善待来稿。
突出特色关
在地域性选题上,地方出版社与国内的出版集团、出版大社相比有着先天优势。对于中医图书出版来讲,地方科技出版社更要突出地域特色。对于中医出版来讲,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如“火神派”、“补土派”、“养阴”学说等,立足于本地特色,就是要利用本地作者,突出本地中医学的独特性,出版反映本土化的图书。
实际上,出版突出本地特色的中医类图书,一方面是对本地中医医学的整理和继承,同时也是对中医文化的弘扬和发展。目前,一些当地中医典籍由于未曾整理出版,正面临佚散和灭绝的危险;另外,一些当地中医名家或已去世或年事已高,如果不抓紧时间总结、整理、出版他们多年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将是巨大的损失。实际上,这类中医图书的出版,通过当地政府的政策倾斜,出版社与院校和中医专家的合作,以及有关出版资金的资助和当地企业的赞助等,完全可以顺利出版。
另外,突出地域特色还要善于和地方政策、社会需求密切关联。如根据地方政策及时调整出书方向,根据社会需求及时出版相关图书,这对于地方科技出版社来讲,是远胜于中央级大社的独特优势。利用地方科技出版社信息灵、出版快等优势,加大本地特色图书的出版,增加图书码洋和赢利。
注重精品关
科技出版社如果要想实现持续的稳定发展,必然要努力提高产品的赢利水平,而提高利润水平并不是简单地提高定价,而应是通过出版策略、优化产品和产品组合,提高单品种的销售和利润水平。学术出版,正是提高单品种销售和利润水平的重要举措。
选择学术和专著出版,并不是一哄而上,而是要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选准有关门类进入。把精力集中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相对细分的领域,而不是全面出击,通过持续的集中化开发,能够在这个领域内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否则,分散出击,与规模远大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全面竞争,显然是不明智的。而且,采取集中化策略的出版社也不会被规模较大的出版社视为最重要的竞争对手,这样可以为自己赢得比较好的外部竞争环境。
好的学术著作出版能给出版社带来好的“名声”,好的“名声”能给出版社带来好的效益,细分市场的学术出版,不仅不会赔钱,反而可以“名利双收”。
严把质量关
图书质量是关乎出版社生存的重要问题,对于中医类图书出版来讲,一方面是要把好内容关,其次是要把好编校关。目前全国至少有400多家出版社出版医学保健类图书,但总体的质量水平尚有待提高,以至于不仅使伪科学大行其道,甚至错误和未经验证的疗法也广而告之,更不要说书中的错漏对普通读者造成的不良影响了。可以这样说,如果地方科技出版社中医图书出版中,不把好质量关,不仅会对其品牌战略造成巨大的影响,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提高中医出版物的质量,一方面是要严格落实“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另一方面是要正确处理效益与质量的关系。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目标,但出版业是一个双效并重的特殊行业,必须牢固树立图书质量是效益的根本保障的观念,确立只有坚持按编辑出版规律办事,才能确保图书质量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没有好的出版质量,不管是品牌战略还是学术出版,都不可能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