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界聚焦"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

  

点校本二十四史 (繁体竖排,精装版,全241册,共6箱)

中华书局2011年7月出版

2007年5月16到18日,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第一次修纂工作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隆重召开。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常务副组长杨牧之,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修订工程总修纂任继愈先生,国内史学名家蔡美彪、冯其庸、戴逸、田余庆、徐苹芳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修纂委员、审定委员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

2005年初,中华书局开始着手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的前期调研工作,得到史学界、文献学界广泛而积极的响应。党和政府对修订工作十分重视和支持,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和陈至立国务委员分别对修订工作做了重要批示,要求重视和支持古籍整理出版事业,解决好资金和人力问题。2006年4月,中华书局在香山饭店组织召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专家论证会,回顾了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出版的曲折历程,论证了修订工程的重大意义和可行性。修订工程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中国出版集团“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并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一年以来,中华书局与各地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反复磋商,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为修纂工作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修纂工作会议期间,举办了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档案展览,集中展示了二十世纪50至70年代点校工作的珍贵档案资料。与会的学术顾问、修纂委员会和审定委员会讨论通过了修订工作总则、工作流程,并对各史修纂主持人提交的修订草案进行了交流研讨。此次会议标志着修订工程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修纂阶段。李东东副署长发言表示,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又一项伟大任务,意义重大,全国的史学研究者面临着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将原来的点校本提升为更准确、更规范、更具有学术含量的全新升级版本;要求中华书局集中优势资源完成这一工程的组织、落实和出版工作;并预祝修订工程圆满成功。

二十年点校历程集中展示

会议一开始,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参观了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档案资料展。珍贵的档案资料充分展现了这一伟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经历的曲折过程和杰出成就。

1956年,郑振铎先生首次提出整理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版二十四史”的建议,要求做成“空前的一个定本”。1958年7月,毛泽东主席指示吴晗、范文澜同志组织标点“前四史”;同年9月13日,吴晗、范文澜等研究了“前四史”点校的具体方案,并决定“其他二十史及《清史稿》的标点工作,亦即着手组织人力,由中华书局订出规划”,毛主席复信:“计划很好,望照此实行。”此为点校工作的开端。

由顾颉刚先生主持点校的《史记》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夕正式出版,与此同时,其他各史的整理工作也在开展中。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整理工作一时中断。1971年,周恩来总理批示恢复点校工作,提出“二十四史”外,再加《清史稿》,都请中华书局负责加以组织,请人标点,“由顾颉刚先生总其成”。1963年、1967年、1971年,国内史学界参加点校的学者三次聚集北京,集中工作。1971年起,上海复旦大学等三所高校的学者加入点校工作。到1977年11月《宋史》出版(实际出书时间为1978年),这一集中了全国史学界精英参与的伟大古籍整理工程,历经二十年终于圆满完成。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成为海内外学术界及广大文史爱好者普遍采用的最好的现代整理本,实现了郑振铎先生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的宏大遗愿。

但是,由于当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加之整理过程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参与点校人员变动等因素的影响,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和遗憾。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研究有了很大发展,文献资料的利用也更为充分,学术界历年来关于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校订研究也有很多的积累,修订工作正当其时。

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徐俊在会上宣读了“关于征集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校订意见和档案资料的公告”(详见附录),向社会大众继续广泛征集校订意见和相关档案资料,为修订工程提供更多的资料,使之尽善尽美。

全国史学界力量再次聚合

会上,杨牧之同志宣读了修订工程的组织机构名单。该组织机构由学术顾问、工作委员会、修纂委员会和审定委员会组成,并设立了由原北京、上海两地点校本责任编辑为主体的特约编审小组。工作委员会主任由杨牧之同志担任,任继愈先生任总修纂,王元化、王永兴、王锺翰、冯其庸、何兹全、季羡林、饶宗颐、蔡尚思、戴逸等先生任学术顾问,另有修纂委员、审定委员、特约编审一百余人。参与修订工作的单位分布于北京、上海、天津、湖北、陕西、浙江、江苏等省市的十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全国史学界的力量再一次以“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为缘聚合到中华书局,是当代学术界、出版界的一件空前盛事。

据了解,此次会议确定的修纂委员都是主持各史修订的主要负责人。会上由修纂委员具体提出各史的修订思路供与会人员分组讨论。北京大学安平秋、南京师范大学赵生群、北京大学吴荣曾、陕西历史博物馆周天游、复旦大学陈尚君、南京大学武秀成、华东师范大学裴汝诚、中国社科院历史所陈高华、南开大学南炳文等先生提交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宋史》、《元史》、《明史》等各史的修订思路……大家各抒己见,积极讨论。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徐俊介绍了整个修订工程的基本工作流程。在本次会议讨论确定的修订工作总则、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各史要制订修订细则,经过审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实施。各史修订本完成后,需交审定委员会集中审定。整个修订工程统一要求各史做好版本对校记录、校点长编和校勘记录,保证做到修订工作的每一步都具有可回溯性,以利于有效解决修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徐俊说,修订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学术质量,保证质量的关键是修订工作的程序。

任继愈先生发言,对此次参与修纂的人员提出了殷切希望:此次修订的意义不但在于推出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定本,重要的还在于培养一支古籍整理研究的学术队伍。上个世纪“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汇聚了当时全国史学界老中青三代学术力量,锻炼出一批基础扎实、水平高的学者专家;当年参与点校的中青年学者年岁都大了,借着这次修订的机会,将一批年青的研究者带出来,使他们成为未来古籍整理的中坚学术力量,这样才能保证学术发展薪火相传。

修订目标高标准、高要求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是原点校本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延续。这一历史定位为修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修订工作将在原有点校基础上展开,将严格遵守在点校本基础上进行适度、适当修订和完善的原则,通过全面系统的版本复核、文本校订,解决原点校本存在的问题,弥补不足,在原有基础上,形成一个体例统一、标点准确、校勘全面、阅读方便的全新升级版本,进一步确立并巩固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现代通行本的地位。这就是修订工程的总体目标。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保持点校本已取得的整理业绩和学术优势,通过各个修订环节的实施,消弭点校本存在的缺憾,做到后出转精;并认真吸收前人与时贤的研究成果,包括当代学术研究的新发现(文物、文献资料)、新结论(学术定论),力求反映当代最高学术水平,符合现代古籍整理规范和学术规范,体现二十一世纪新的时代特点。

(二)解决原点校本各史体例不一的问题,做到体例基本统一。包括:规范取校范围、校勘取舍标准、分段及标点方式,撰写修订本总序和各史前言、修订凡例,编制参考文献目录、相关主题索引及其他附录。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为:体例力求完善,校勘力求精到,标点力求准确,按断力求信实。

(三)“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为传统文献的整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确立了现代古籍整理的基本范式和标准。修订工作仍要在这方面推陈出新,总结、积累点校及修订工作经验,使“修订本”成为二十一世纪古籍整理新的标志性出版物,并具有古籍整理规范的示范性意义。

据介绍,修订本将以各史为单元,繁体直行,重新排校,分史单行;并适时推出简体字版、电子版、网络版。出版形式将保留原点校本平装单本薄册的印装形式,既要富有中国古籍的书卷气,又要呈现时代的美感,便于阅读和查检。

另外,在历时五年的修订过程中,中华书局还将组织落实三个方面的出版系列:以“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为依托,做好历代“二十四史”研究成果的整理出版工作,总结历代对诸史的研究成果,使之成为诸史研究的基本资料库;汇集今人已有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校订研究成果,形成“二十四史校订研究丛刊”,包括修订工程实施中的重要前期成果以及延展性成果,为修订工作提供学术依据和质量保障;而与“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相关的档案(包括公文档案、书稿档案、体例细则、点校本及校勘记原稿、校样、点校期间的工作日记、书札、照片等),将以《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档案选编》的形式出版,为总结点校工作和新中国的古籍整理成就,提供系统的原始资料。

此次会议将于5月18日结束,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充分领会会议精神,积极组织学术力量展开工作。专家学者们十分清楚自己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但是都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早在去年4月,季羡林先生就曾撰文表示,经过大家的努力,中华书局的修订版“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出版之日,将是古籍整理与出版的黄钟大鸣而特鸣之时。中华书局总编辑李岩则表示,这一伟大而充满挑战的工作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有力支持,离不开广大研究者、读者的关注,有赖于大家的齐心协力,共襄盛举。肩负着修订点校本的历史使命,中华书局将会集中优势资源完成出版,使之成为新世纪中国古籍整理事业一个新的里程碑和新的标志性出版物。

附: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