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审视历史类图书编辑的创新观

做好历史类图书的出版发行,对于出版社来说,是一件既有社会效益又不乏经济效益、长期可持续的事业。出版业中认识到历史类图书价值的从业者不在少数,投身于其中的出版社和从业人员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每年推出的作品也颇为繁多,竞争是空前激烈的。要想在充满竞争的图书市场中脱颖而出,历史类图书编辑就必须紧紧抓住“创新”这个核心。

那么,分析近年来成功的历史类图书,笔者认为历史类图书编辑要具备两个方面的创新观。

创新的独创性

历史是不会再发生变化的过去,广泛地存在于各式各样的载体中:汗牛充栋的文字、图片、音像材料;形形色色的器物,以及人们的记忆。我们经常说要了解历史的真相,而且历史的真相的确也是存在的,但是历史的真相并不是直观地摆在那里,需要人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实际上这种探索也永远没有止境,人们只能无限地接近而不能完全把握历史的真相。

尽管如此,人们追求历史真相、渴望认识历史真相的热情却没有丝毫的衰减。也正是人们对历史真相的不断探求,一方面成为推动历史类图书不断创新的源源不竭的动力之源,一方面为历史类图书不断实现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泛的可能,为历史类图书开辟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市场前景。事实上也是这样,一方面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持续不断地产生着大量的新成果,使历史类图书越来越接近历史真相;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原有认识,更能接近历史真相的新书也基本上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历史研究的深入而变化,让历史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色彩,这既体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又增添了历史的魅力和吸引力,同样也为历史类图书的创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和可能,让历史类图书常写常新、常读常新。例如,对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过去总是强调外国的侵略,是英国人蓄意挑起的,但是,端木赐香的《那一次我们挨打了》却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分析了昏庸腐朽的大清王朝在把商业、贸易争端演变为战争中的作用,让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耳目一新。

创新的个性化

其一,内容的创新,即基于历史学术研究成果。这是历史类图书创新的最主要方式,也是运用得最多、最有社会效益、最能体现历史类图书创新价值的方式。实际上就是学术成果大众化、通俗化,充分吸收和反映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或者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或者说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或者能够充分地揭示历史的复杂性,用辩证的观点和现代的眼光解读历史,引导读者更科学、理性地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其二,叙述或者表达的创新。即突破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式的语言模式,改变历史类图书的刻板、庄重等传统形象,以新颖的形式、活泼的语言强化历史类图书的可读性来提高其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方面最为典型的就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开篇以现代中国人比较熟悉的填表方式介绍朱元璋的基本情况,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极大地提升了书籍的可读性;陆建国的《辛亥》以文学化笔法,通俗地描述辛亥革命的方方面面,语言风趣幽默,又加入了一些现代时尚元素(如许三多)提升效果,没有传统革命书籍的神圣、崇高、庄重,多“杯具”少悲壮,对革命进行了一种现代性的解读,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三,编撰体例的创新。即按一定的编写规则对所使用的历史材料分类编排,提纲挈领、清楚明了,以比较直观的形式展现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概貌,从而提高历史类图书的可读性。如历史人物系列图书,可按同一历史朝代的历史人物的主要成就或者主要活动领域对其分类,再对每个人物历史往事和历史影响进行描述,既比较全面完整,又清楚直观、简单明了。这种方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适应读图时代特点,大量采用相关图片,甚至以图片为主,典型的有“老照片”、“红镜头”等系列图书,在一段时间形成了热点,成为图书市场的骄子。

每一个从业人员、每一位作(编)者、每一家出版社只有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方式会不断产生、新的途径也会被不断发现,历史类图书的创新也会不断地发展到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