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9时,瓢泼大雨,可书展展馆入口处依旧排起长龙;友谊会堂内,全国十几家超级书店负责人相聚“首届中国超级书店论坛”,啧啧称赞逛展市民的阅读热情。虽然如此,大家还是感慨:进入大数据时代后,阅读与消费习惯的改变对传统产业模式形成冲击,实体书店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进入低谷。书店,如何才能成为永不落幕的书展?
线上线下互动留住来店读者
何谓超级书店?按照15年前的定义,是指营业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年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书店。“可现在,这个规模已算不上超级了,可能还要翻个几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说,“如今,超级书店要关心的问题,除规模外,更重要的是服务能力。”
“超级书店未必求大,求的是读者停留的时间;未必求全,求的是图书种类数量恰到好处。”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力为说,“书店不仅是卖场,更是城市客厅,要有休闲、娱乐、学习等各类功能。”事实上,超级书店逐渐从单纯卖书向复合型文化消费体验空间转变。“今天的超级书店还必须要有线上线下的互动。迈入书店,读者能在WiFi环境下,通过手机找到自己想要的书。至于信息、下单、支付,也完全可通过手机扫二维码完成交易。”
全国图书行业应化竞争为共赢
上海书城总经理沈勇尧感慨,“我感觉大书城要走产业联合道路,要经常对话沟通。”
出版集团也表示要与书店行业合作,寻求更多互利共赢的模式。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说,今年6月,中国出版集团与全国13家省级发行机构联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集团旗下的三联书店、24小时书店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我们很感激与全国超级书店的精诚合作。上个月,我们和一些书店探讨,在重要城市中心的超级书店设立我们集团各个成员单位的重要品牌图书专柜、专架和专区,包括开展巡回主题书展、有特色的读者大会和年度论坛等。”
沈勇尧提出一个想法,希望将600多家出版社加入上海书城的微信系统。“这样一来,我们与上游的沟通就畅通了。如果效果好,我们还可以推出扫描二维码送书券活动,将下游的读者纳入我们的会员系统。如果我们有1万个粉丝,就相当于有了1万个不到书店的读者。”
多元技术型人才走俏市场
除了硬件设施、文化氛围,书店服务人员的素质也是书店好坏的重要评判标准。昨日,“人才培养与实体书店发展高峰论坛”同时举行。
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阚宁辉说,如今书店行业劳动力下滑、职业地位待升,使得人才培养成为实体书店行业越来越紧迫的一个问题。“我们对书店服务人员的要求也变得更为多元——我们不仅需要他们能够指点读者找到想要的图书,还希望他们在读者没有明确意向时较好地推荐一本好书。”沈勇尧说。在他看来,有几类人才特别稀缺:线上线下的营销人才、能和读者多角度互动的知识性人才,还有特殊技能型人才,“比如懂得造型艺术的码堆人员、懂得画画的体验区服务者、对图书了解广泛的导购导览等”。
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贾丽进闻言感慨,如今学校为书店出版行业培养的人才,已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技能。“实体书店发展的问题,在这个角度上更成为了一个教育问题。虽然现在学校门槛并不高,但我们会积极在这方面做出改变,让更多的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前,读书、爱书,真正适应岗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