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中华书局藏书楼:四部备要,古今集成

对于何以要出版《四部备要》,陆费逵曾自写过一篇《缘起》,他在文中称:“吾国学术,统于四部。然四库著录之书,浩如烟海;坊肆流传之籍,棼若乱丝。承学之士,别择维艰;善本价昂,购置匪易。本局同人有鉴于此,爰于前年择吾人应读之书,求通行善本,汇而集之,颜曰 《四部备要》。”陆费逵说,四库著录之书,数量十分庞大,一般的人难以选择,但如果购买这么多的善本,一般人也很难有这样的雄厚资本,所以中华书局针对这种情况,选择出一些古书之中必读之书汇在一起,这就是《四部备要》的来由。

但对于这部书为何选择丁氏兄弟所用的仿宋铅字?陆费逵做了如下的解释:“提纲絜领,取便研求;廉价发行,以广传布。惟是普通铅字,既欠美观;照相影印,更难清晰。适杭州丁氏创制聚珍仿宋版,归诸本局,方形欧体,古雅动人,以之刊行古书,当可与宋椠元刊媲美。兹将第一集至第五集分年校刊,共计二千余册;经、史、子、集最要之书,大略备矣。”

《四部备要》出版之后,因为物美价廉,广受社会欢迎,成为那个时代畅销的一部大部头书,而今全套者流传到今天,也并不多见,一旦上拍,也均能以善价成交。但从内容而言,这部书也受到了后世学者的诟病,其中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当年中华书局所进行的点校。中华书局为了能够印出这部用老式标点排印之书,当时请了许多的人同时对该书进行点校工作,虽然那时找到了一些前清遗老,但那些人因为名头大,其实并不做事,而是由他们的门生故吏来具体操刀,那点校质量当然难以保证。虽然在选目方面《四部备要》受到了白化文先生如下的赞誉:“从古籍丛书书目结构的角度看,《备要》堪称组织得最好,收书最全面的,实用性最强的一套丛书。”

但是因为这种点校改变了原书的面貌,使得后世学者在使用该书时,只能作为一般的读物浏览,而不能作为资料予以引用,故而白先生又对这《四部备要》有了如下的说法:“作为一种能够引用的‘版本’,限于上述条件,《备要》恐怕不够格。您看见学术书籍与论文的注释中,有引《备要》本的么?青年人有首选阅读《备要》本的某一种典籍的么?附带说一下,已经有人指出,《备要》采用的底本颇多可议,禁不住细心的学者比对。这也是《备要》难以长期行世的一块定时炸弹类型的硬伤。”

《四部备要》以排印的方式出奇制胜,在那个时代大部头书能够排的这么漂亮,成为了那时的一个至高点,但是这个成果并没有让陆费逵满意,他还是希望在影印方面能够有所突破,这项大工程,他选中了《古今图书集成》。该书以铜活字排印于雍正、乾隆之间,然此书当年仅刷印了64部,而后到光绪年间,同文书局又受朝廷的委托,按照原样大小影印了100部,后因失火,这部影印本也流传不广,但有一部分被皇帝作为国礼送给了国外的图书馆,故而这部书被外国称之为中国的百科全书,享有很高的声誉。

可能陆费逵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他要从此书下手,虽然中华书局自有藏书量很大,但是这稀见的《古今图书集成》,他的书楼里却未备,正好在此时,又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出现了。当时广东有位藏书家叫叶廷琯,此人早年从北京买到了一部《古今图书集成》,而后运回了广东,这部书后来又归了大藏书家孔广陶,那时康有为的老师朱九江听说了此事,就命令康到孔家去读这部大书,康遵师命,在孔家一读就是3个月。

可能是他对该书太过喜爱,竟然这部书后来就归了康。到民国初年,康以万元的代价把此书卖给了简照南,简去世后,该书被陈炳谦买下。这件事被一位叫路锡三的人听到了,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陆费逵,于是中华书局得到了这个底本。当时这也是一件很轰动的事情,很多人前来中华书局观看此书。为了应对这么多的观赏客,1937年3月27日到4月1日,中华书局每天下午可以让人来自由参观。这个做法也应当是预热宣传的一部分吧。

因此书有一万卷之多,另外还有目录40卷,如果将其原样影印出版,售价依然难以便宜,经过商议,最终该书以缩印的方式予以出版,而陆费逵也同样给该书写了一篇《缘起》。为了能够说明这部影印本的价值,陆费逵在这个《缘起》中有如下一段话,这段话对这个价值的判断十分重要,故将其抄录如下:“民国十五年,敝局刊行《四部备要》全书之际,高野侯先生即主张重印《图书集成》,就扁字本影印,或用聚珍仿宋版排印。然细加整理之后,发现扁字本脱卷、脱页、脱行、讹字,不可胜数。舒新城先生力主用铜活字本,然求之多年而不得,即影印本亦鲜完全无缺者。客冬,陈炳谦先生以铜活字本原书见贻。是书旧藏孔氏(岳雪楼)、叶氏(华溪),继藏康氏(有为),全书五千零二十册,仅有六十二册抄配。每册首均有孔氏、叶氏、康氏藏书之印。武进陶氏谓:‘同文影印本缺十余页,以与故宫所藏四部对勘,所缺相符。岂六十四部一律如斯耶?甚可惜也!’乃一经核对,则《草木典》所缺之一页,此本居然存在,且确系铜活字本,并非配补,诚人间瑰宝已!”

陆费逵说,当时高野侯提议,用美查版的扁字排印本作为底本来影印出版,而第二个选项,则是用从中华书局所买来的聚珍仿宋体来排印,经过查证,美查版扁字本在排印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错讹,故若以此来作为底本,无论是影印还是排印都不合适,于是舒新城提出还是用《古今图书集成》的第一个出版物,也就是当年的铜活字本。然而此本中华书局寻求了多年,却没能得到,于是就想用同文书局的原大影印本,即使这个影印本,也找不到全套者,而后终于得到了康有为旧藏的这部铜活字。

可惜的是,这里面有62册为补抄。而后中华书局派人下了很大工夫,到各地图书馆去寻找所缺原卷,最终才将其补齐。我不知道陆费逵在写此文时是否想到了他所排印的《四部备要》,也正因为这个排印所产生的错讹受到了后世的诟病,看来古籍点校真是看上去简单,其实是很难做完美的一件事。总之,这部大书影印了出来,虽然是缩印本,但毕竟在价格方面便宜了很多,从此也成为了一部畅销的大部头书。

正是因为陆费逵的这种既有前瞻性,又有执著的秉性,使得中华书局得以迅速壮大,他曾经说过,做事情专一和有耐性,才是能够将事情做下去的先决条件:“我的长处,我也不必客气,不妨说说。第一,专心。我有许多机会可以做别种商业和入政界,但我始终不为所动。第二,忍耐。近十年来,无论怎么样我都忍耐得住。第三,不失本来面目。我从小到现在总不断的看书,不阔绰。这三种虽没有什么价值,但却也是办事必须的条件。”(陆费逵《我为什么献身书业》)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