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书人书事”系列添新丁,三本书话新书亮相上海书展

中华书局陆续推出的精装小开本“书人书事”系列,本周又添新丁。在刚刚开幕的2010年上海书展上,这个颇受好评的书话系列又一口气出版了三种“书之书”:胡洪侠的《书情书色二集》、李长声的《枕日闲谈》及马慧元的《书生活》。至此,“书人书事”书话集已有13本,囊括了陈子善、止庵、谢其章、杨小洲、谷林等目前国内最活跃的一批中青年作者,颇具规模。

拥有稳定读者群的“书之书”,近几年已来在出版界渐成规模。这原本被认为是“小众文化”的读物为何在最近形成了一股阅读热潮?小开本精装是否已成为“书之书”装帧的主流形式?未来的“书之书”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华书局“书人书事”系列责编李世文,探究“书之书”背后的“秘密”。

无论是上海书店出版社出品的“海上文库”丛书,还是中华书局的“书人书事”系列,都采用小开本精装的装帧方式,而且内文不求“厚”而求“精”,这种新颖雅致的风格,也是其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重点关注

作为“异数”的音乐书话

从去年9月开始,中华书局连续推出《茶店说书》、《听橹小集》、《书情书色》、《尚书吧故事》、《看张及其他》、《书蠹艳异录》、《快雪时晴闲看书》等10册小精装书话,取名“书人书事”书话集,以装帧新颖别致、文字有趣好看赢得了书界好评与读者青睐。

记者从出版社方面获悉,本周,这个系列又增加了三员“大将”,包括胡洪侠的《书情书色二集》、李长声的《枕日闲谈》和马慧元的《书生活》。李长声长期旅居日本,《枕日闲谈》是他关于日本文化、日本文学和日本历史的随笔集,全书30余篇,多数是在内地未结集的文章。“这一本比书话概念更宽泛,严格来说是文化随笔。”李世文介绍说。另一本《书生活》则是一位长期居住加拿大的女性作者马慧元的第四本随笔集,“书话的题材,过去多以谈文史、谈旧书为主,谈音乐、科技一类的书,则肯定是个异数。”在李世文看来,马慧元的随笔有独特的见解,令人惊喜,“有点像莫扎特的音乐,不逆眼逆耳,不拒人于千里之外,总以一种喜滋滋的闲谈的方式示人”。

每则书话都可以是段子

在已经出版的10种书话中,最受读者欢迎的是《书情书色》一书。这本书牵涉到有名有姓的人物349位,涉及了328部书籍,每则书话仅200余字,均属短简断章。这些书话多写一些从书里书外撷来的典故,中西兼备、古今通吃。关键在于,作者把每个故事都变成了段子,有悬疑、有包袱,叙述的节奏掌握极佳,让那些书的故事意趣横生,让读者大呼过瘾,因此又出版了“续篇”《书情书色二集》。

李世文告诉记者,《书情书色》原是资深媒体人胡洪侠在《深圳商报》连载“书情书色”之辑录,收录了第1至第400则,此次出版的“二集”则收录了最新的401至第700则书话。“不同的是,笔记体书话的风格更清晰了”,李世文介绍说,早在《书情书色》出版时,书界就评论它开创了一种崭新的书话文体,即“准笔记体”书话,“按照自己的理解,顺从自己的兴趣,东采西撷,忽中忽外,有人有己,亦正亦邪,试图编织出一点趣味,疏远些这个高歌猛进的大时代”,而此次出版的“二集”,每一则书话都加注了写作时间,更显示出“笔记体”的写作痕迹。

此外,新书还增加了16幅彩插,都是作者在世界各国收集的珍贵老书插,有在巴黎旧书摊买到的水彩画,也有《堂吉诃德》老版本的精美插图,图文并茂,美不胜收。

“小精装”为何走俏书界?

2009年,“书之书”的大量出现成为“年度十大阅读热点”之一。最近,“书之书”依然层出不穷。曾推出不少“书之书”佳作的“海上文库”丛书,在今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又一口气出版了三种典型的“书之书”,分别是陆灏的《看图识字》、张新颖的《迷恋记》和沈胜衣的《书房花木》。此外,岳麓书社也在“书之书”上“小试牛刀”,最新出品了装帧雅致的书话系列,包括杨小洲的《夜雨书窗》、止庵的《沽酌集》、谢其章的《搜书后记》。

无论是上海书店出版社出品的“海上文库”丛书,还是中华书局的“书人书事”系列,都采用小开本精装的装帧方式,而且内文不求“厚”而求“精”,这种新颖雅致的风格,也是其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作为“书人书事”书话集的策划编辑,李世文认为,“小精装”书话类书籍确实在最近引起大家关注,其实更早是由于香港牛津版董桥作品的影响,包括作家出版社的《今朝风日好》,“小精装本在流行的16开本书籍中间显得小巧精致,更能引发反复摩挲把玩之趣,亦适合床头阅读。”他认为,追溯起来,“小精装”最早来自新文学的出版传统,1930年代,老出版人赵家璧主持的良友出版公司就出过小精装,商务印书馆也出过一套文学研究会的小精装丛书。而最近的这股小精装潮流,在他看来,上海书店确实功不可没,“它的贡献是成规模、成系列”,但上海书店的小精装系列书内容稍显杂芜,中华书局版则主张出版更纯粹的“书之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掘了一批当下比较活跃的中青年作者。

市场和小众之间找平衡

一般而言,“书之书”的首印量往往只有几千册,因此有评论认为它属于一种“小众文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就认为,“书之书”不可能成为畅销书,首印有三五千册已经不错了,如果销量能够超过一万册就很突出了。

但中华书局的小精装系列,却“意外”地卖得不差,李世文告诉记者,前七本出版时都是首印5000册,没想到一两个月就卖光了,出版社不得不加印,“不到一年,这个系列每种都卖掉七八千册”。最初的定位是小众,但最终还能挣钱,“尽管利很薄,每本书平均能挣五万,但至少不亏钱,比我们预想的好很多了”,他说。中华书局以前也出版过许多书话类的书,像书话大家赵家璧的旧书新刊,姜德明的新旧交杂,但销量都不如“书人书事”这个小精装系列。

究其原因,李世文也坦言,“书人书事”系列一直在尝试找平衡,“找一个市场和小众之间的平衡”。虽然是精装,但定价不高,每本20多元,却又精美雅致,轻松可读。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就把这类小精装书话类出版物的阅读热潮现象,当作爱书人对当下传统书籍阅读状况衰退的一种“抵抗行为”。尤其在电子阅读的冲击下,“书之书”彰显出一些读者对传统图书的美感追求与阅读坚持。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书,“书之书”对于出版社和作者而言,经济收益和稿酬都会显得微薄一些。李世文认为,想靠“书之书”谋生是不行的,但仍然需要一些有坚持的出版社。他透露,明年1月份这个系列还会再出两本书话,一本是扫红的《坐店翻书》,一本是“80后”女作者陆蓓容的《更与何人说》。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开发:博云易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