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梁晓声先生那一代作家来说,文学,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学创作,同时也是传达内心理念、干预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梁先生新近推出的思想随笔集《中国人,你缺了什么》,即是一部追问当代中国现状,思考社会民生的著作。虽然梁先生在书中讨论的主题,均是一些涉及国家与社会的“大事”,但他的行文却并不艰深——非但不艰深,有些篇章甚至完全称得上是“大白话”。梁先生正是以这些通俗、感性,亦复尖锐、犀利的文字,以一种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精神,批判现实,传播常识,并使得他的文章有了更多的读者,产生了更加广泛与深入的影响。
梁先生首先以文化的症结,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现状。他以为造成当下中国社会文化失语、娱乐至上的原因,其实是与文化太过受压、思想太过郁闷分不开的。因为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人文主义思潮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化链环上断缺的一环,正是由于人文主义的缺失,方使得整个民族在方兴未艾的商业大潮面前,表现得进退失据、无所依傍——就社会层面而言,这也是造成贪污腐化成风,官僚主义泛滥,乃至社会不公、贫富不均的深层原因。梁先生在书中既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以权谋私、一夜暴富的“新贵”,揭露了他们致富手段的卑劣与精神生活的苍白;同时也对底层民众的质朴生活和人性之美进行了肯定和讴歌。他说:“一个国家的当下状态,所反应的必是它此前五十年来,一百年来,两百年来乃至更长时期以来的文化的演进过程。”如果把文化当作一个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那么,人文主义的缺失,必然会给社会的肌体带来某种病变,应该说上述种种负面的社会现象,正是这种文化演进的直接后果。
一个知识分子是否具备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一个作家是否具备道义良知与担当精神,表现在文字中,就是看他是否敢于直面社会黑暗,揭示人间疾苦。梁先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个人使命感,被称为“中国少数敢说真话的作家之一”。在他心中,一个人的功名利禄既无足挂齿,亦无关轻重,但良心和良知,人道与人性的原则,却始终应该居于至高无上的神圣位置。梁先生可以为被贫富差距所撕裂的中国奔走呼号,也可以为了一个农民的尊严而大声疾呼,尽管他明明知道这样的文字不讨某些人喜欢,尽管他本人也曾多次劝说自己,打消写作这类文章的念头,但是,如果不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形之于笔墨,他就会觉得胸膛发堵、如鲠在喉。所以,梁先生无法让自己保持沉默,他必须让自己发声——为平民代言,为社会立言,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争取权利,伸张正义,让社会最终回归到质朴、富足、公平的正常状态。
正像梁先生所说的那样,人文在最高的层面,关乎一个国家的公平和正义,但在最为朴素的层面,“人文就在我们的寻常生活中,就在我们人和人的关系中,就在我们人性的质地中,就在我们心灵的细胞中,这些都是文化教养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学文化的原动力,而且是我们传播文化的一种使命。”当下的中国、乃至中国人身上,的确缺少很多东西——所谓“国家精神”,所谓“公众意识”,因为人文的缺失,这些无不需要从底线上加以培养。这就需要一般知识分子和作家,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责任,去充当启蒙者和引领者,正是在这一点上,梁先生以平民的立场和人文的情怀,展示出一个作家最令人尊敬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