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三联书店:创新是落实文化“走出去”的要求

三联书店创办于1932年,是中国出版集团旗下我国出版业的“老字号”。三联书店重视文化传承、文化积累,认真履行文化责任,在改革开放30年来有很大发展,成为我国思想文化和学术出版的重镇,被称为我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由于这样的定位和特色,我们在引进国外和海外出版物版权方面,在引进西方学术著作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有很大贡献,在“走出去”大势推动下,在集团的要求下,我们今年高度重视“走出去”工作,前三季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版权输出成果。已输出《文心》、《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等12种版权。还有多种在商谈接洽中。《城记》、《老子十八讲》、《福建土楼》英文版等4种书达成了输出意向。经过努力,我们在年底输出版权可达到20种左右。这和版权输出大社比,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但于我们自己却是不小的进步。不仅完成了集团下达的两年任务指标,而且使自己有了良好开端,开始尝到了甜头,也进一步树立了信心。

创新从三方面切实努力

落实文化“走出去”,就必须创新,创新是文化“走出去”的必然要求。那么,我们应当从哪几个方面去创新呢?窃以为应当从“优化”、“强化”、“美化”等方面去努力。

传统文化的“优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是“走出去”的基本内涵,但在内容选择上要注意“优化”。所谓优化,就是要突出精神性、文化性,中医藏药,推拿按摩,饮茶炒菜,固然受欢迎,当然也很重要,但重要的还是应突出我们的精神、学术、理念,这种“走出去”才是长期的,有深层意义的,对人的精神世界构成影响的。再就是精神性东西里面,要选择优秀的东西,来一个去伪存真,把好的东西介绍给人家。如宣扬和谐、仁爱,而不能去宣传官场潜规则和厚黑学;宣传科学,而不是介绍算命打卦、装神弄鬼。再就是内容上的新颖,而不能总是在《十三经》、《四库全书》、四部古典文学名著等方面做文章。

中国特色的强化。只有传统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创新过程中,我们要特别突出中国特色、中国独有。这次法兰克福书展,中国馆突出中国元素,就给外国人震撼和面目一新的感觉。在输出的内容上,一定有中国特色,形式最好也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不能抹杀个性去和国际接轨。特色就是品格,特色就是生命,就是我们文化“走出去”的法宝。

装帧形式的美化。装帧设计要考虑国外读者的审美要求,吸引他们的眼球,做到简洁、美观,符合审美国际化趋势,这就要改变我们以前的设计观念和思维定式。还要改变装帧设计过度和印制繁杂的做法,“过度”不利于环保,容易引起国外读者的反感,也不符合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有碍制作上的转换。

创新是文化“走出去”的助推器

实践证明,有意识地进行创新,可能有效地促进“走出去”,使“走出去”走得更好、更远。凡是注重创新、变革的出版单位,“走出去”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两年,我们三联书店增进了“走出去”的自觉性,有意识地在制定选题规划时就考虑哪些选题可以“走出去”,适合“走出去”,有意识加大输出版权的力度,同时也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新途径,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是在合作出版形式方面创新,借与国外出版社战略合作,推出“走出去”板块。我们与澳大利亚LP旅行出版公司合作,出版了LP国际指南。这个产品是“引进来”的,目前已出版欧洲、美国、日本等56个品种,印了近90万册。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开始考虑“走出去”的问题,经过反复协商,我们和LP公司合作开发中国国内指南。这个国内指南可以“一鱼两吃”:一是满足国内读者自助游的需要;二是经过翻译,可以供国外游客浏览、了解中国使用,让“国内游”部分“走出去”,扩大中国的影响,促进中国旅行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指南第一批4本已经完成稿件并进入加工,明年4月全国书市投放市场,第二批4本正组织编写,预计明年6月上市。

二是注重内容的创新,给传统典籍注入新的内容。比如我们最近推出的《老子十八讲》,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受到外国读者好评,有的出版单位已有版权意向。这是因为,老子《道德经》这是老的,不新鲜,外国人大都知道,但我们请王蒙来进行新的解读,融入了作家的人生体会和现代观念,这就使传统典籍有了新意。

三是讲求出版形式的创新,满足国外读者的阅读需要,实现无障碍对接。比如我们出版的《福建土楼》,我们在出版时就预计到这本书会引起国外出版界的兴趣,但仅出中文版,国外出版界也许不太方便了解书的内容。故我们在做中文版的同时,专为参加法兰克福书展量身定做了英文版,将英文版带到会上展示。这样做效果很好,已经有出版社向我们表达了购买版权的意向。

改革发展是出版创新的强大动力

(一)“走出去”是出版单位所肩负的新的重要职能。10年前,文化“走出去”对出版社尚没有硬性要求;5年前,逐渐成为出版单位的自主行动;而目前已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必须完成的“硬指标”,成为出版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对出版集团、出版集团对下属出版社进行考量的重要板块。

(二)强化“走出去”有赖于也有益于整个出版工作的创新。“走出去”作为出版社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发展有赖于出版社整体实力的增强,它的创新有赖于整个出版工作的创新。一个出版社有思路,有套路,勇于拼搏,敢于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就会为“走出去”创造条件。而“走出去”则又会推动整个出版工作,它会使我们有国内国外两个视角,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也会锻炼我们的队伍。就目前来说,我们的文化“走出去”主要是考虑社会效益,即使收一些版税,和作者一分,剩下的不过“仨核桃俩枣”,这也是一些出版社“走出去”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原因。其实,只要运作得好,赢利挣钱也是做得到的。中华书局《于丹〈论语〉心得》,一次卖了10万英磅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改革发展是出版创新的强大动力。创新,不仅是文化“走出去”的必然要求、必要条件,也是整个出版工作突破进取的关键,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我们的体会是要激发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必须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建立激励人们创新的机制。今年以来,三联书店进行了加大改革力度的尝试。我们打破原有的编辑组织结构,撤销了生活、读书、新知3个编辑室,成立学术、文化、大众、旅行4个出版中心,通过调整组织结构,调整选题结构,明晰图书产品线,改变管理模式,转换机制,加大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这种调整,在三联书店是前所未有的,是具有震动性的。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改革重组,把店内编辑、生产、经营各部门逐步做大、做活,使之成为事业部管理形式的二级单位,让二级单位充满活力,承担“双效”责任目标,赋予一定权限,自个儿去折腾、去发展。待条件成熟时,把几个中心变为学术分社、文化分社、大众分社、旅行分社。连同《三联生活周刊》、《读书》,再加一个对外合作出版机构,形成7个板块,形成“七星拱月”之势,届时可以考虑成立三联书店出版集团,作为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一个子集团。另一个目标是借助三联品牌的巨大影响力,通过品牌授权、加盟连锁等形式,在全国各地建立数十家乃至上百家分销店、加盟店,在新华书店、民营渠道之外,打造三联版图书的独有发行渠道,重现韬奋先生当年生活书店在全国建立50多家分社的辉煌。“渠道为王”,一旦这个目标实现,我们就自己握有了生存发展的主动权。这些梦想的实现须经过努力奋斗,而改革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