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出“学习企业文化”的课堂,都感觉收获颇丰。仔细回想入行这几年走过的路程,仿佛一直沉醉于当下狭小的专业领域中,殊不知脚下的冰山终有融化的一天,我们确实需要“居安思危”,需要潜下心来为未来搭建最快捷的链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杰出经营者们正是在这个时候用智慧为我们推出了一道文化盛宴,实在令人振奋与鼓舞。
作为集团公司中的年长者,商务印书馆为中国近代出版书写了无与伦比的辉煌。及至今日,商务的辞书仍然穿行于各大书市,只是这条路不再专属于商务。我们的竞争者似乎在着手打造另类的别致。“固本求新,弘文致远”八个大字,正是指引我们重振旗鼓向未来进发的标语。唯有自强方可不息,唯有自省方求超越。
首先是“本”和“文”,这是我们认清自己的第一步。
我们有着引以为荣的光辉历史。无论是《现代汉语词典》还是《汉译学术名著丛书》,都是普济众生的灵魂佳作。而像“现代外汉辞书”及“精选外汉汉外系列”辞书,更是技压群芳,唱响了国际舞台。文化是我们的阵地,也是我们不断播下的希望之种。要完成新的使命,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领悟和继承历史积淀下的“文”与“本”,并将其发扬光大。对于一位工作在出版生产线上的编辑而言,“作书先读书”,通过多方涉猎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素养,才能有资格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而这种个人的人文修养需要以集体的“人文关怀”作土壤。小至待人接物,大到团队协作,和谐的工作氛围是创造奇迹、延续历史的源动力。更何况以文化传播、知识管理为己任的出版社,要打造企业文化,需要时时处处体现“文化”的价值,体现文化担当的使命。
其次是“新”和“远”,这是我们走向未来的生命通道。
站在一个比别人更高的起点上,我们更需要一份挑战自己的勇气与胆略。看看我们今天的时代,电子科技已经轰轰烈烈地跻身于出版领域,各种“短平快”的轻书类则展现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繁荣。与时俱进,就是与新时代的读者需求保持同步,使中华文化以一种崭新的载体形式为世人接纳。不管是纸质抑或是电子阅读器、手机、网络互动平台,我们需要展示更为博大的胸怀。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下属的多家出版社都曾经是在政府的摇篮中成长起来的。当时鉴于社会出版资源的稀缺,加之计划经济下的政府保护,我们并不缺少优秀的甚至是顶尖的学者和优秀的选题。而今日,尽管出版社的品牌还在,我们的作者资源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即便有些投稿,也需要出版社在鱼龙混杂中“择优录取”。其结果就变成选题资源的稀缺。图书生产是出版社的龙头,而选题又是图书生产最最重要的一环。单纯依靠投稿的日子早已过时,编辑的策划意识和能力显得尤为关键。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下的出版社应该能够“将编辑从文字中解放出来”,给编辑以独立思考的空间和开发社会资源的自由度。
八个大字中既 “新”又“远”,彰显了鲜活的张力。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我们在资源的整合与团队协作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集团公司领导下的现代企业制度已见雏形,企业文化建设的春风为我们送上希望之种,相信这粒种子一定会开花结果、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