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经典”为读者打开眼界,介绍了许多从未在中国出版过的作品、闻所未闻的作家和作品。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在丛书发布会上发言
《爱,始于冬季》、《动物寓言集》、《母与子》、《走在蓝色的田野上》、《狂野之夜!》、《星期天》、《美国鸟人》、《炽焰燃烧》、《初恋总是诀恋》、《孤独的池塘》、《回忆,扑克牌》、《两次暗杀之间》、《一切破碎,一切成灰》……摆在我们面前的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99读书人联合策划出版的一套“短经典”丛书。自去年3月,英国作家西蒙·范·布伊的《爱,始于冬季》中文版的问世拉开了其出版序幕,截至目前,已有三辑近20本小说集出版。作为填补国内出版空白的这套大书系,文质兼美的“短经典”系列已被媒体和读者称为“文学的奇情”、“望向世界文学的这扇窗”。风生水起,这套丛书已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什么要出这套丛书?未来,这套丛书又将给中国读者继续怎样的“经典”?为此,记者日前就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采访了这套丛书的策划者、出版者及翻译者。
“短经典”引领短篇小说阅读潮
一段排队等候的时间,一次地铁上下班的路程……这些常常让人无所适从的“垃圾时间”,你可能恰好能读完一个短篇小说。数字时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阅读趣味的多元和转移,使得我们图书出版者的眼光同时开始转移。
“让读者窥见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丛书总策划、上海99读书人董事长黄育海面对记者的发问,马上说,“这是我做”短经典“系列的初衷。”
短篇小说是文学作品中不可忽视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品种,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短篇小说无疑是阅读的一种很好的选择。黄育海告诉记者,早在2009年他就组织团队着手这套丛书的编选、翻译及出版的联系工作。为尽可能地把世界文学的经典和精彩介绍给中国读者,选题视角侧重在外国现当代文学大师、短篇小说名家及重要新锐作家的代表性短篇小说集。
经过梳理,黄育海发现,有许多世界一流的短篇小说家,从未在中国出版,或者只有零星的介绍。另从选择作家的角度看,过去我们出书基本上选择的都是各国最重要的现当代作家。而二战以后的,现代派开始以后的短篇小说,即便有很多是已过世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也从未出版过中译本。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国内引进外国文学偏重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作品,却冷落了拉美、非洲、亚洲等其他地区的文学。事实上,这些地区活跃于国际文坛的作家大有人在,且风格多样。所以,“短经典”并不局限于美、英、法、日等几个大国,更将视野放宽到印度、摩洛哥、尼日利亚、津巴布韦、智利、巴西等国,以开放的态度收入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这样,目前已经确定选题的短经典作品,作者国别已经涉及世界近20个国家。
为让“短经典”引领短篇小说阅读潮流,黄育海的具体设想是,“短经典”是一套充满文字奇情的外国作家作品集。它要求精选每位作家的数篇经典短篇作品,风格迥异,短小精悍,每本不超过200页,每本书且有独特的颜色,这种体量和开本应适合于忙碌的城市人在地铁里、歇息时随读随感。让读者恍如飘进一个异域的梦,又有和体量不相称的容量、联想乃至奇情,触类旁通催生灵感,用最短的时间体会小说艺术的玄妙,然后戛然而止,回到现实。
发现未来文学大师的试验田
在一个“唯长篇是举”的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却与“99读书人”精心打造“短经典”丛书。这无疑经过一定的研究和考量。今年年初,在“短经典”丛书发布会上,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毫不讳言,在他的印象中,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后半段开始,国内的文学界,包括出版界,基本上都在追逐长篇小说。“不管是好的,还是一般的,反正是长篇,就成为一个重点。”在他看来,“到新世纪头10年,这一现象越来越典型,越来越突出。”这造成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上半期,社会影响非常大的、文学成就非常高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遭遇冷落”。而这不仅在中国,就全世界范围来说,短篇小说的出版一向不是所谓的热点。因为市场化、全球化和娱乐化等潮流的迅速强化,畅销书以外的纯文学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而短篇小说不如长篇小说好卖也是国内外共有的现象。
“这里有经济驱动的原因,也有观念上的原因。”潘凯雄认为,任何成熟、严肃的出版人都知道,出版短篇小说是发现未来文学大师的试验田,很多时候,也是一种长期经营作家所应有的出版态度。因此,欧美出版界许多受人尊敬的出版社始终保持着出版短篇小说、诗歌的传统。西方文坛一直有鼓励短篇小说的传统,比如爱尔兰设有短篇小说大师奖项;又比如美国的《纽约客》每期都推出精彩短篇,作家以此为荣;出版业也不间断地推出短篇小说集,哪怕利润微薄。
潘凯雄称自己坚信好的东西是有市场的。“文化产业,先言文化,后才是产业。”所以,当上海99读书人策划了将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作为一种经典工程来做时,人民文学出版社马上给予支持。有鉴于此,“短经典”丛书着眼于收入世界各国一流的现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以及文学大家的短篇小说作品。
呈现当今世界短篇小说概貌
如何将这套世界优秀短篇小说集丛书真正成为“短经典”,这是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要旨。“短经典”丛书责任编辑彭伦日前告诉记者,“短经典”丛书侧重当代,不仅收入格雷厄姆·格林、迪伦马特、科塔萨尔、卡彭铁尔、V.S.普里切特、雷蒙德·卡佛、克拉莱丝·利斯佩科特等已经去世的20世纪经典作家;仍然活跃的当代文学大师,如威廉·特雷弗、E.L.多克托罗、理查德·福特、鲁本·丰塞卡、科尔姆·托宾等;也特别关注当代世界文学潮流,吸纳国内读者还不太熟悉的重要中青年作家,把关注的焦点对准了欧美新生代作家的短篇杰作比如爱尔兰短篇小说女王克莱尔·吉根《走在蓝色的田野上》、获得2010年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的美国南方作家罗恩·拉什《炽焰燃烧》、首位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北非法语作家本·杰伦《初恋总是诀恋》、入选《纽约客》“四十岁以下二十位新锐作家”的美国文坛新秀威尔斯·陶尔《一切破碎,一切成灰》、生于1977年的尼日利亚女作家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的作品等。
由此,更重要的是,如阿根廷作家科塔萨尔的《动物寓言集》,甫一亮相就赢得文学爱好者的热切关注。
每个作家本身就是一本书,而他的作品正是其对外部世界的审视。通过其小说,我们不仅可以窥见其生活中的国家,更可了解其所处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短经典”为我们引进新鲜文学养分之外,还带来了许多堪称奇情的真实人生况味,研究这些“新”作家无疑是另一种无穷尽的乐趣,而通过这扇窗,给我们带来的更是这无穷世界的色彩斑斓。
每个作家本身就像一本书,一篇小说只是窥见一斑,却可以引人入胜,想了解更多这位作家、这个国家、这段历史的真相。《美国鸟人》似乎是好莱坞电影背后的故事,《狂野之夜!》大胆虚构了文学大师们的人生终点,《爱,始于冬季》让人惊诧童年对人生的定义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引进新鲜文学养分之外,“短经典”还带来了许多堪称奇情的真实人生况味,研究这些“新”作家是另一种无穷尽的乐趣,所有作家都值得我们在合上最后一页后继续审视。
于是(作家、翻译家)
做理论批评的,经常说一句话,诗歌是皇冠,长篇小说是重器,言下之意,短篇小说就是轻武器了。后来我反省,这的确是我们对文体观念认识的误区。其实,学术出版大概也有这么一个倾向。比如我们非常注重所谓专著,真专著、假专著不知道,反正肯定是要专著,论文集是很难出的,而且论文集往往是令人不屑的。但冷静地想一想,这是没太多道理的。把眼界放开一点,世界上有一些公认的大师,可能一辈子就是短篇,契诃夫好像没有长篇。
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短经典”丛书出版总量有望达到上百种,按每年出版20种左右的速度,这套目前国内出版规模最大的短篇小说丛书,可望在5年内完成。届时,这套“短经典”图书不仅向读者呈现当今世界短篇小说创作的概貌,而且,让读者通过这扇窗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