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关于“门槛”的那些事儿

我国匿名审稿制度的首次践行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的故事

在首届学术出版上海论坛上,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兵呼吁“我国学术出版界应尽早建立一套匿名审稿评价机制”。今年4月1日浙江大学出版社开始实行的新规“学术著作出版须通过同行匿名评审”,引得好评不断。其实,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出版,在“匿名审稿制度”上早有践行——这一“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从1994年至2012年3月,共出版14辑,计86册,已成海内外公认的学术品牌;至2008年丛书发行量已逾40万册,可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一个公认的学术品牌

在上世纪90年代,一批家居北京的年长学者,譬如北大季羡林、厉以宁,社科院的李学勤,常同三联老总交流信息。议论较多者,是中青年学者的培养问题,诸如中国博士生出书困难、年轻教师科研经费紧张之类。这些议论,传到了美国汉学权威、哈佛燕京学社社长韩南耳中。据“三联· 哈佛燕京学术丛书”责编许医农介绍,韩南找到1981 年中国公派到哈佛留学的赵一凡,明确表示哈佛有资助意向。1993年春,韩南专程来京,与三联新任总经理董秀玉签订合作方案,出版一套面向中国中青年学者的学术丛书。

1994 年初,许医农接手“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责编任务。“从1994 年至2002 年7 月我告别三联时,经我责编推出的丛书计7 辑51 种。”事实上,这套丛书在连续出版5 辑后,就已成为中国高水准学术研究的品牌。“许多作者推的是处女作,后来就是成名作。一些作者水平也因此得到所在大学承认,博士毕业数年之后就会被评定为教授,副教授很快就能被评定为博士生导师。” 丛书也得到了哈佛认可。哈佛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有全套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供美国研究者了解中国学术进展之用。哈佛大学校长鲁登廷访华时念念不忘的,就是这套标有哈佛校徽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该丛书现已成为公认的学术出版品牌,也被视作中美学术合作的成功典范。

“宁缺毋滥”与销量

1994年,“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推出第一辑8册,有《中国小说源流论》(石昌渝)、《工业组织与经济增长》(杨宏儒)、 《论可能生活》(赵汀阳)等;1995年推出第二辑《海德格尔哲学概论》(陈嘉映)、《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等8册;1996年第三辑推出《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陈来)、《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何怀宏)等7册;1997年推出第四辑7册;1998年推出第五辑……至2003年,丛书共推出8辑,发行量超过30万册;2008年推出13辑,发行量超过40万册;至2012年3月,丛书一共出版14辑,共86册。

1995 年4 月14 日,《现象学及其效应》作者倪梁康,给责任编辑许医农写信:“拙作日前已在南京上市,且销路颇佳,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许医农自然“得其解”:“这套丛书每年计划只出8本,宁缺毋滥。”合作之初,哈佛提出的赞助条件,就是按照国际制度,严格评审,培养规范,提携新进。该丛书聘任了一个由季羡林先生领衔,厉以宁、李学勤、王蒙等先生代表各大学科的学术委员会,以对丛书的遴选、修改与出版实行学术指导。季羡林曾经在文章中说:“我们把关极严。每一种送来的书稿,都经过严格的审查,而审查者皆为本行的专家,我们没有后门可走,也不讲人情面子。”

“匿名审稿制”执行不易

因为这套书,三联成为中国大陆出版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首次在人文社科学术著作出版前践行“匿名评审制度”。 “不告诉作者谁评他的书稿,只把评审意见告诉他。如果评审结果是不同意纳入出版的书稿,则由书店编辑去告知作者,不让审稿人承担确定选题的责任,只需要他们对书稿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这样审稿人可以放心大胆地把意见说出来。匿名评审稿件制度是丛书质量的重要保障。”许医农告诉记者。

匿名评审制度,听上去很美,执行起来何其难。为此,许医农和丛书另一位重要的责任编辑孙晓林付出了很多心血。“找到合适的评审人很难,要找有一定权威但不会扼杀新生事物的专家,评审流程往往需要半年或更长时间,只有在某领域多年深造有得,或是创新性十分突出的作品才能脱颖而出。”

张悟本“骗”走养生书风光

养生书出版资质准入前后

2010年,一桩和畅销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相关的事件,成为“年度事件”。由此生发的出版物信任危机,波及了一个门类书籍的出版,数年后读者仍心有戚戚。

《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作者张悟本,从纺织厂下岗、从事保健品推销的现实,步入“出生于四代中医世家,6岁随父学医,食疗临床经验二十余载的大师”传奇之路,起始于一家经营中医养生类产品公司的包装,但这场“造星计划”“登峰造极”,与某出版人的加入息息相关——他先是买下某出版社的书号,接着砸下100万元的宣传费用,这本根据张悟本早先的讲座录制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由某出版社于2009年11月正式出版,半年销量达到300万册。

经过出版商的打造,张悟本的“走红之路”一发不可收拾。盛名之下,北京奥体中心南门的“悟本堂”开张,对病人公开营业。这一毫无医学含量的养生书的作者,至“真相大白于天下”之前,敛财以千万计。“张悟本的养生理论中,每天一斤绿豆煮水喝能治近视、糖尿病、高血压,还能治肿瘤。这种漏洞百出的‘伪养生理论’能这么红,无非就是背后有利益链。”

“张悟本事件”,使得养生类图书遭遇信任危机。当时, “市场上养生书存在大量跟风抄袭的现象,有作者之间互相剽窃,有出版商组织几个人就能攒一本书出来,潜心研究出来的原创已越来越少。”

2010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加强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管理的通知》,宣布实施养生保健类出版物出版资质准入制度,首批公布53家出版单位具备养生保健类出版资质,不具备资质的出版单位不得再安排养生保健类选题。尽管政府频频出“重拳”规范养生书出版,但“张悟本事件”已成养生书市场的“绝对拐点”——2010年至今,养生书销量开始节节下滑。据颇为业界认可的开卷畅销书排行榜显示,2009年,非虚构类榜单前30名有8本都是养生类图书。2010年,“张悟本事件”发生,前30名中剩下5本大众健康类图书。2011年,只剩下两本书还在榜单上,而且位置明显靠后。今年5月份的非虚构类榜单前30名中,养生书只有一本,名列第12位。7月第一周非虚构类图书排行榜前10名中,有一种养生书,排行第10名。

业内声音

北京资深学术编辑呼吁——勿让劣质书横行

首届学术出版论坛有关“出版门槛”的讨论引发业内关注,记者日前就此专题走访北京部分资深学术编辑。他们认为,目前有好的学术书籍出现,但有创见的著作少见,不符合规范的“烂书”过多。

三联书店副总编辑潘振平感叹,现在学术出版门槛过低,随便一两年甚至更短时间就能糊弄出一本书,重复、低层次的著作相当泛滥,真正原创、下工夫的作品不易找到。他把此原因归结为“教育失守”和“行业失控”,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与文化编辑室主任王培元对此表示认同,认为近些年出版门槛过低与高校学术“大跃进”浮躁的心态相关。他说:“整个高校学术评价体系追求高指标,造成大量‘砸钱’资助出书的乱象,‘聪明伶俐人’变得太多,失去学术良知,有的价值不大的集体项目动辄就投入百万元,挥霍钱财。表面看上去风光,实际上在创造无益的学术垃圾。”

出版社企业化后,利润指标的压力增长,对所谓“资助劣书”的抵抗意识在下降。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编辑部主任周绚隆说:“人们变得有钱了,过去不可能出的烂书都能出了,这家退稿换别的家就能出,出版社抵制不了诱惑,这是最要警惕的一个趋向。”他称,有的资助项目急于见效果,粗糙不堪;有的是伪命题,根本构不成一个研究主题,支撑不起来。但是当下图书市场不景气,有的出版社图省事,大量出“劣质资助书”就没有库存、市场压力。

潘振平认为,学术出版门槛应该由学术界自己来定,没有思想、没有创新的东西应该坚决摒弃在外,不符合要求就出书,你的信誉就会垮掉。王培元指出,老牌出版社具备特有的编辑资源,像陈寅恪的作品集最好还是由中华书局来出,编校质量靠得住,不是随便哪个出版社就能出,多少都会露怯。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术机构总编辑对记者表示,看过欧美大大小小很多书店,你很难找到劣质的出版物,摆在书店的都是具有一定品质、有原创性的。“不能说别人不市场化,只能说他们的出版没有在资本的作用下堕落。其实国外对于所谓的出版门槛并无明确要求,全凭行业自律。”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