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中华文学选刊:作畅销的纯文学读本

在一个商业气息比较浓郁的时代,纯文学读本还有人看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在《中华文学选刊》编辑部采访的印象是——不仅有,而且还增长得很快。从2010年开始,这家大型文学选刊的发行量已连续两年获得36%的增长速度,读者来信和订单如雪片般飞向编辑部,真正实现了“做畅销时代”的纯文学读本的办刊宗旨。

代读者读书

转载好看的小说

众所周知,文学类期刊近些年来的生存普遍堪忧。不唯原创期刊,选刊也不是那么好办的。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的2009年,《中华文学选刊》面对文学类期刊发行量普遍下滑的困境,重新调整杂志的定位,由原来的综合性文学选刊改为全面选载长、中、短篇小说的大型文学选刊,页码增加到200多页,并确立了新的定位——构建一部“畅销时代的文学读本”。

如果把刊物看做是一种产品的话,具有别人没有的特色是决定刊物能否畅销市场的关键。《中华文学选刊》编辑部主任安静告诉记者,如果要全面反映当代小说创作现状,就不能不将长篇小说纳入选粹视野。几乎每隔几天中国就有一部长篇问世,却没有一家杂志愿意代读者读书,从众多长篇中将精品遴选出来。这样做无疑工作量非常大,但《中华文学选刊》愿意做这件事情。从2010年开始,刊物推出了《小说123》的特色栏目,即每期发表一部长篇、两部中篇、三部短篇。

在稿件取舍的标准上,《中华文学选刊》奉行三不主义,即类似“天书”的小说不选载;类似“故事加长版”的不选载;平庸、无艺术追求的不选载。转载的都是好看的小说。在《中华文学选刊》里面,既能看到莫言的《蛙》、刘醒龙的《天行者》、苏童的《河岸》,也能看见姜戎的《狼图腾》、六六的《蜗居》、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

“我们是一家奉行‘好作品主义’的纯文学选刊,只有打破门户之见,才能真正全面反映中国当代小说的全景。”安静说。

传播好作品

也谋求传播新路

如今,传媒业正处在一场深刻的变局之中,好作品的传播,途径变得越来越多。2009年8月14日新浪微博上线内测,《中华文学选刊》有感于一种新的文体形态出现,于当年11月30日召开了第一届“微博文学座谈会”,2010年在杂志上每期用4至8个页码开设《微博精选》栏目,成为全国第一家开设微博栏目的文学期刊。

《中华文学选刊》依托人民文学出版社,本身占有很多优势资源,如何为遴选的好作品探求新的传播途径,是他们近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据该社负责营销的李普透露:《中华文学选刊》正在搭建数字平台,和多家影视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被《中华文学选刊》选载的作品,能够实现强势多媒体的推荐,有更多地文学作品通过我们的推荐,走上舞台和荧幕。”

接文学地气

为新人提供腾飞之地

在采访期间,应主编谢欣之邀,记者参加了该社的编务会议,会议研讨的主旨是如何在新的一年中更多地在版面上为文学新人留出空间。会上,有探讨,有争执,但编辑们普遍认为:文学新人大都深处基层,关注他们的成长既是文学选刊义不容辞的使命,也与中央提出的“走转改”要求相符合,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文学新人不仅是卓有才华的作家,也是刊物的潜在读者,一旦与其建立起密切生动的联系,对于《中华文学选刊》自身的成长也有着显而易见的好处。

一个小时的会议开得卓有成效:在新的一年里,《中华文学选刊》将为文学新人开辟出一块独立的园地,除了刊登作品外,还将聘请当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对每期的作品进行点评。“关注新秀是我们的义务,只要文学史不停止书写,这样的义务我们就要一直承担下去。”——这是中华文学选刊人共同的心声。

责任编辑:Zhuji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