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出版集团围绕“创建国际一流出版传媒企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固本求新、弘文致远”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其中包含了传统文化与创新意识的关系、出版传媒工作的目的及意义。这个理念的提出,既可以理解为是集团下属各出版单位的宏观发展方向,也可以被视为是对每项业务工作的具体指导方针,同时,也对每个编辑的职业素质和目标提出了基本要求。编辑是出版传媒工作的实施者,其思考、眼光和品位无不影响着出版物的定位和格调,因此,本着“固本求新、弘文致远”的理念,编辑应不断提高充实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储备,做到传播内容中的“固本求新”,完成传播使命上的“弘文致远”。
在这样一个志向宏大、立意高远的命题之下,一个普通编辑如何踏实、有效地在琐碎平常的工作细节中实施并践行其要求呢?我认为,最根本、最重要、最能成为前提的是,做一个爱书的编辑。
在我国出版界不乏这样的先驱和表率,三联书店的两位老前辈给我们做出了绝好的示例。
《城市画报》第224期有一篇关于沈昌文先生的访谈,里面大量图片的主角都是书,沈先生唯一的出镜照,也是夹在高大的书架之间。沈先生说,他比较特别的(人生)经历,促使他这个当学徒的永远要念书,要上进。沈先生的家里几乎全是书,最常看的书是一个柜子里专门放的保健书,另一个柜子里满满当当收集了鲁迅、周作人、张爱玲、胡兰成、金庸的著作。他说,做编辑这一行,要有知识的准备,编辑的学习特点不是“专”而是“广”。
另一位是董秀玉先生。《我们仨》是董先生在她从“三联”退休后编辑的第一本书。她说:我知道这本书会畅销,但是没想到会这么畅销。杨(绛)先生用她全部的情感在写,读者也用心在读,这种心与情感的深入交流实在是难得。这本书,从约稿到动笔,历时六年。作为编辑,董先生给予了最充分的时间以作者去沉淀情感、整理思路,付出了最耐心的等候给作品去呈现人性、绽放力量,奉献了最真诚的心意成就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
这两个例子,向我们阐释了“爱书”的两层涵义,一是爱读书这件事情,二是爱做书这个行业。在这种对书的情感支配下,职业生涯和个人爱好才不会那么泾渭分明,爱岗敬业才能言出必行。
做一个爱书的编辑,才会在工作中体现出扎实的知识积淀,敏锐的文化嗅觉,出色的创新能力,饱满的传播热情;做一个爱书的编辑,才会凭借广泛的涉猎,练就出准确的判断力,独到的思想力;做一个爱书的编辑,才能知道用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去改变世界,用什么样的传播方式去影响世界;做一个爱书的编辑,才会理解每一段文字在成为书籍之间的寂静,才会珍视每一本书里字里行间的分享;做一个爱书的编辑,才能坦诚面对作者、坦荡面对读者、坦率面对自己。
如果每一个普通编辑都以这样朴素的情感倾注于出版工作的细小环节,那么,这若干个由“普通”、“朴素”和“细小”所组成的出版事业,就能萌发出创意的叶向传统的根致敬,凝结出文化的养分为大众的跋涉加油,并以此为“固本求新、弘文致远”的理想增添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