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华书局把“质检”部门改为“质控”部门,并从总编室独立出来,成立了一个新部门。从字面上看起来,“质检”、“质控”只有一字之差,但从机制上来说,却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质检”,意即质量检查。是一本图书进入市场前,对图书的编校、印装质量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查。这最后一道关口不能说不重要,从文字图片的内容,图书封面、目录,到版权、插页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的抽查,确实能防止在编辑、审读、校对、设计、印刷、装订等各个环节的生产流程中出现的失调,曾堵住了不少漏洞,避免了一些不应有的损失。
而“质控”突出的是质量控制,与“质检”的根本区别就是它不仅仅是最后审查的一个环节,而是对一本图书从头到尾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控制。就是说,从一本图书的选题策划开始,到成品图书入库,全流程,每一步,都在“质控中心”的把握之中。
对于中华书局这样一个百年老店来说,图书的编校、印装质量如同自己的生命。虽然设置了这个重要的部门,到底谁能来承担这个艰巨的把关任务呢?
中心主任首先想到的就是赵明。
1981年,赵明从部队服役了几年后回到了中华书局。做了一段编务工作后,被分到校对科工作。不久,就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到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进修。回来后,推却了许多老领导的安排,用他的话说,“我就是喜欢校对这工作”,一头在校对这个岗位上钉了二十多年。
也没拜过师,赵明就凭着一股子钻劲儿,凭着一股子拧劲儿,不懂就问,不清楚就查,绝不放过一个疑问,绝不留下一个“不明白”。多少年来,赵明一直坚持阅读人民日报,浏览“人民网”,及时了解国内外的大事,补充自己时政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坚持阅读一些老编辑为他推荐的古籍类的专业图书。就这样,赵明的知识面越来越宽,专业水平越来越高。
一般来说,校对的任务是校“异同”,保证原稿与校样一致就行了。但赵明早就不满足校“异同”,而过问起“事非”来了。有一次,一部重要题材的图书到了赵明手中,他在校对中发现,书中引用的一部法律有几句不够通顺。他及时提醒了编辑,经查对后果然发现是少了一句话。兹事体大,令编辑感激不尽。
有许多重点的大部头著作,编辑都是点名要赵明做责任校对。还有许多作者在“后记”中专门对赵明精心的校对工作表示感谢。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王力的《古代汉语》,陈桥驿的《水经注校证》,张政烺的《历史文史论集》,还有何琳仪的《战国古文字辞典》,这一部部响当当的名人巨著,责任校对工作都是出自赵明之手。而这些著作,除了自己本身的分量外,一次次地荣获校对奖,也为这些名著增添了几分光彩。
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广博的知识面,不停顿的学习钻研精神,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使赵明成为中华书局图书质量保障的忠诚守门人。多少次局领导想让他做一些领导工作,赵明总是用同一句话婉言推辞,“我就是喜欢校对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