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三联书店:做文化的坚守者

从上世纪30年代创办于上海小弄堂的生活书店,到今天坐落于中国美术馆东边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这家走过了80年风雨岁月的出版社,俨然成为出版界一个老品牌。是什么力量让三联这个跨越世纪的老品牌地位岿然不动?商报记者专程就此问题拜访了三联总编辑李昕。

商报:三联80年屹立不倒的秘密是什么?

李昕:三联书店之前被称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从这个角度说,更多是代表改革开放以后到今天这30多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里,三联书店特别强调文化坚守,强调出版的质量和品位,强调为读者提供高品位的精神食粮。

但今天我更愿意用“激流勇进”这四个字来概括三联80年的历程。“人文精神、思想智慧”这八个字是三联人的一种文化理想。人文精神既贯穿在韬奋时代的出版物里,也贯穿在如今的出版物里。

商报:对于以学术出版为主的三联来说,图书品质、学术水准和编校质量是命脉,三联还出版了《学术著作出版规范》。那么,如何权衡学术价值、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关系?

李昕: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确实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当品牌形成一定影响力之后,这个矛盾会转化。三联下设学术出版分社、文化出版分社、综合出版分社、大众出版中心等,是按出版类别来给分社进行分工。学术出版分社,我们要求80%以上是学术著作。至少在今年,最有活力的是学术分社,而且经济效益很可能是学术分社最好。过去几年的绩效考核中,学术出版分社是拿奖金最高的。

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学术著作出版规范,正是因为这套规范在维持着我们的品牌,这是我们的生命线。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现在并没有感到学术出版很难维持,没有这个危机。其他出版社的学术书顶多印个两三千册,即使全部卖出去,也很难保本。而在三联,六七千册的起印量还是低的,很多书可以印到上万册。所以,你维护、爱惜这个品牌,它就可以给你带来很大的效益。

商报:三联韬奋书店已经成为北京的一个文化地标,也曾因网络书店的低价销售和房租过高遭遇过发展瓶颈,那么究竟是什么法宝挽救了三联韬奋书店?

李昕:书店现在应该说经营情况良好,但中间经历了很多曲折。1996年书店成立,第一年和第二年持平,接下来的10多年都是亏损,2011年才转亏为盈。这得益于我们对书店进行了改制。原来书店是由北京三联与香港三联合资成立的,现在改成国有书店,出版社拿出大量资金补充书店亏损。其次,我们对书店进行了裁员,原来80名员工我们只留下了30人;其次,我们把二楼的600平方米出租给雕刻时光,返回了一部分资金。

现在书店营业额每天能有3万多元,品种丰富了很多,营业额比前两年高。它不仅是和读者联系的窗口,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地标,对于三联品牌和形象起到良好的维护作用。三联强调竭诚为读者服务,追求做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三联开书店也是一个文化传承,符合三联的一贯理念。

商报:目前三联的主要营收渠道来自哪里?除图书出版、销售,杂志出售,版权交易等外,是否还有别的营收?近年来三联的经营状况如何?

李昕:现在三联是两条腿走路,一边是书,一边是刊。我们有4种杂志,其中《三联生活周刊》和《读书》做得很好,《三联生活周刊》成为刊物的主要支柱。

这几年,三联的图书盈利大大提高。2008年,盈利在1000万元左右,2011年就达3300万,今年可能会接近4000万元,前景很好。为了进一步发展,内部机制改革,建立分社制,实行新的绩效考核办法,调动大家积极性,鼓励大家创新,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打造一些发行渠道,和五省四市建立发行上的战略伙伴关系,和当当、卓越都在合作。寻找新的增长点,比如建立上海分社、成立三联国际公司,都是实体的分社。2011年出版了520种书刊,今年可能会达到600多种。

商报:未来三联还将有哪些重大规划?

李昕:过去我们走的是精品路线,小而特。但在今天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三联也要经历转企改制,同时三联所属的中国出版集团即将上市。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就要按上市公司的发展模式来运作,三联不仅仅只是小而特,要往大的方面发展,中而优,追求必要的规模。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给我们的压力也很大,每年销售收入和利润要增长10%以上。我们要强调激流勇进,讲究方法。在今天一定要认清形势,跟上形势。我们相信三联的发展会是很好的。最后的目的是发展到大而强。品牌一定要坚守,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要渐渐向规模化发展。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