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王府井大街三联书店(1949年)
2012年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以下简称“三联书店”)创建80周年。7月26日,“三联书店创建八十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众多国家领导人和文化界、出版界人士出席了大会,表达了各自对这家“百年老店”的祝福。
三联书店的前身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中国出版界的三家著名出版发行机构——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自邹韬奋先生在1932年7月创办生活书店以来,三联书店从幼苗长成大树,从当年的红色出版中心,发展为今天的学术文化出版重镇。自1986年以来,三联书店累计出版各类图书6800余种,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做着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将生活、读书、新知三种精神向度紧密联系,在中国人的读书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很多知识分子眼里,三联书店是中国的一个文化集散地,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让他们能获得一种学术归属感和精神归属感——这是其他出版社很难拥有的一种气质。国学大师季羡林把他心目中的三联书店的“店格”归纳为八个字:清新、庄重、认真、求实。在三联书店出版过《我们仨》的现代文学名家杨绛则用“不官不商,有书香”来概括该书店的特色。
回顾起来,这家历史悠久的出版社遵循一以贯之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他们通过积极、深刻的思考看清时代发展的大方向,以大无畏的精神追求真理,以厚重的人文关怀去关注现实问题——这些构成了后来人们概括的‘三联精神’。”
历史
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80年来,三联书店一直与国内的社会思潮产生着强烈的互动,对知识分子乃至社会大众的精神影响甚大,出版的图书大多曾是青年学子的启蒙读物。很多好书都与社会现实产生互动,成为一时的潮流。
1948年10月26日,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召开全体大会,三家书店遵从党的指示在香港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49年迁至北京。1951年,三联书店并入人民出版社,保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出版名义。
这期间,书店出版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学术著作。此后几十年间,这些著作一再重印,在新中国学术史上各自占据一席之地。三联出版物结构和读者结构在此时也不知不觉地开始转变,学术出版的基因已悄然植入三联。当整个社会处于颠错虚妄的失序中,三联仍然坚持出版纯正学术类书籍。
“文革”结束后,整个中国急需重振被历次政治运动所扭曲的精神生活。三联旗下的《读书》杂志创刊号首先发出了“读书无禁区”呐喊,成为了新启蒙时代标志性的口号、文化知识界的“集体记忆”, 直接牵引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热,在无数人的精神世界和读书生活中激起了巨大波澜。同时,这份杂志的创办,也为三联书店此后三十余年间在出版与文化领域的作为和影响力培育了一块丰厚的文化土壤。
自1986年底至1989年,三联书店在短时间内集中推出了萨特、弗洛伊德、弗洛姆、本雅明、亨廷顿等大师的名作,在出版界和学术界都引起极大反响。其中第一部《悲剧的诞生》,于1986年出版,这是“文革”后首次批量译介西方现代学术名著,随后陆续出版了《存在与虚无》、《存在与时间》等一系列学术著作,许多销售近十万册。这项前所未有的翻译工程一方面为我国学术发展、理论建设打下了一块块坚实的基石,另一方面使读者尽可能准确、完整地了解西方现代各个学术流派的代表思想。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三联书店直面市场大潮的激荡,虽然也遇到过图书“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但一直在调整、尝试,努力开发新的增长点,力争不断奉献给读者一册册保持着特有品位和格调的书刊。
最近十多年几次有影响的阅读潮流当中,诸如陈寅恪的自由精神、乡土中国的传统寻思、城市规划的实践探讨、古典音乐的热潮涌动等等,大都肇始于三联书店的图书。这些书在很大意义上拓展了公共社会的思考空间,这也是一家出版社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最好方式。直到今天,三联书店搭建起作者与读者、精英与大众沟通的桥梁,在中国人的读书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出版物
推广精英文化引进大众读物
从《文化:中国与世界》、《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到《陈寅恪集》、《钱钟书集》,再到如今的《三联经典文库》,三联书店80年来对中国文化的坚守和其高尚的文化品格已经在读书人心中深深扎根。
说到三联书店出版的经典好书,不得不提到的是1981年出版的《傅雷家书》。1966 年,“文革”中受尽凌辱的傅雷夫妇于9 月3 日凌晨双双愤然弃世。儿子傅聪在父亲被打为右派之后,背上了叛国罪的恶名多年不能回国。但父母亲写给他的信都完好地保存着,被三联书店排除种种阻碍最终出版。这部私人信件集记载着一位慈爱的严父对自己孩子的谆谆之教,让无数的读者入迷和感动,当时的大学生们几乎人手一本。在他们看来,这是一部久违的西方文化艺术启蒙读物,也是发现生活本真,重拾文化和知识尊严的一本书。
杨绛《干校六记》、巴金《随想录》等图书也在这一时期出版,这些图书和多卷杂文家专集,再加上包括《情爱论》、《欧洲文化的起源》、《人类群星闪耀时》、《异端的权利》等书在内的“文化生活译丛”等系列,都在市场上有不俗的表现,都为一个读书饥渴时代留下了冲破禁忌的出版记忆和读书记忆。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崛起,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界,一直在文化责任和商业利益两种功能的巨大混乱中拉锯。而三联书店较早开始了面向市场的积极探索。在邹韬奋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三联书店在《生活》周刊的基础上推出了《三联生活周刊》。1993年10月2日讨论样本出炉时,封面是一张“申奥”失利时国人错愕表情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
这一时期,在人文、社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三联· 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开始出版,丛书专门着眼于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如今许多知名学者的处女作即诞生于此。学术译丛也是从1990年代起开始与世界最新思潮同步。此外还精选陈寅恪、钱钟书等名家的著作成集,使原创专著与译著相辅相成。
在推广精英文化之外,在大众读物上,最受瞩目的则是《金庸作品集》的引进。而此前,人们只能通过盗版的书籍,地下式地阅读金庸。蔡志忠漫画、《三联绘本馆》、《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系列》等读物,让读者在轻松与愉悦的阅读体验中接触新知识、新思想,感悟人生。
大事记
1932年 生活书店成立,创办人邹韬奋、胡愈之、徐伯昕等。
1935年 新知书店成立,创办人钱俊瑞、徐雪寒、华应申等。
1936年 读书出版社成立,创办人李公朴、艾思奇、黄洛峰等。
1948年 上述三家书店合并,在香港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管理处。
1949年5月 总管理处迁至北京。
1951年 三联书店并入人民出版社,保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出版名义。
1979年 《读书》杂志创刊。
1986年 三联书店恢复独立建制,成为一家以出版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图书为主的综合出版社。
读者@三联书店
“如果你心烦,
就到三联书店的楼梯上坐坐吧!”
@岂有此女: 我爱三联,它是每个从事过出版业的人都会充满朝觐感的名字。它不会变成一家纯粹的商业出版机构,在喧嚣的市场环境下,它依然保有薪火相传的文化理想与社会使命感。
@aisama :三联书店八十周年:一面不倒的精神旗帜。邹韬奋、胡愈之、范用、陈原、沈昌文……这些名字是一种启蒙的象征,在中国出版史上熠熠生辉;《资本论》、《陈寅恪集》、《傅雷家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些书是火种的旗帜,在不同的时代影响了一辈又一辈的人。
@江海一蓑翁:十年前的暑假,决定弃工从文的我开始阅读《读书》,十年下来从未间断过一期。从最初的如读天书,硬是一字一句地细读、理解,到现在从容享受每篇文章中的智慧与乐趣,我的人文社科素养,有一半得益于这本杂志。而《读书》一直坚持的理性和包容的精神,也让我受益终生。
@康定斯基:“如果你心烦,就到三联书店的楼梯上坐坐吧,管用!”一读者在“@三联韬奋书店”新开设的留言墙上如是说。另外两名读者则写道:“在三联只看没买,内心不安。”“希望大家多买书,支持我们的三联。”这三位都让人感动。谨以此祝贺三联八十华诞。
名人寄语
方方:三联基本没有很烂的书
语言学 家周有光
三联书店在中国出版界的历史上有特殊的地位。什么特殊的地位?就是他站在时代的前面,他推动国家往前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作。现在三联纪念80周年,我希望三联维持好的传统、进步的传统,推进社会、推进出版事业,通过出版事业推动社会,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任务。
在全球化时代,我常讲一句话是:在这个时代是从世界看国家,而不是从国家看世界。在这个新的观点、新的视野下,许多事情我们都要改变,许多事业都要往前进。出版事业是一个社会前进非常重要的方面。希望三联书店秉承邹韬奋和许多前辈的先进人士的精神往前进。
物理学家 杨振宁
我记得1980年代我预备出一本中文的文集,叫做《读书教学四十年》。那个时候我在香港研究了一下,最后就选了香港的三联书店帮我出这本书。大家对那本书的反应很好,所以很自然地,2008年我预备出一本《曙光集》的时候,又是跟三联接洽的。
我觉得三联书店对于出版书的态度是非常好的,对于排版、照片都非常努力。在这个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正在高速提升的时候,文化事业当然是其中最需要注意的一个环节,我知道三联在以后一些年的发展里头一定会扮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经济学家 吴敬琏
我觉得三联80周年是非常值得纪念的。因为在当时这个恶劣的环境下,为了中国的进步,他们为我们好几代人提供了营养。而老一代人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新知书店的创办人徐雪寒同志。我希望三联的朋友和我们知识界、文化界的许多怀着同样希望的人们一块儿继续努力。要总结我们过去的经验,有成功的其实也有很多失败的东西。在雪寒老在世的时候我们经常谈起,要总结经验怎样把这个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是我对三联朋友们的希望。
作家 方方
我一直是三联书店的忠实读者,也是他的作者之一,在这里出版过游记《客观》。我觉得他出的那么多好书,给大家提供了很多精神的营养,同时他这么多年来都跟社会思潮有密切联系,一直在推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图书这东西,从来不是直接地、赤裸裸地喊要怎样怎样,而是以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给读者以精神支撑。与报刊不同,隔着时间段,有一些沉淀了,图书更能总结经验之谈,更能看到本质的东西,更能洞察幽微的细节。三联的好书把所有思想、见识汇集在一起,默默地影响人的心灵,也令一些有识之士与之在思想上达成某种共识,从而推进社会进步。
三联的书做得很好,质量整齐,基本没有很烂的书。可见他对出版什么书是有选择的,有严格的定位。从其中也可以看出,他是有思想、有见解的出版社,坚持传统,有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读者群定位很清晰。他也是很值得读者信赖的出版社。
文化评论家 白烨
三联书店80年了,回过头看,我觉得三联书店是中国出版事业的一个缩影,是中国出版文化的一张名片。80年来他出了很多好书。我以前是三联书店忠实的读者,这些年来和三联书店合作,给他们编了很多好书。在合作过程中我发现三联书店很有品位,很多书是文化角度的、人文角度的、学术的,是非常有品位、有活力的。他虽然是一个百年老店,但是他对当下当代人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都特别关注。在这方面也有很多非常好的选题。所以三联的书构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信誉,只要是三联书店出的书,大家都很信任,我自己也是一样的。所以我隔几天会到三联书店看看,看看三联书店出了什么新书没有,他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图书信息,也是一种精神滋养。
作家 陈四益
我觉得上个世纪80年代,三联书店在中国思想界从封闭走向开放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知识分子的书架上没有没有三联书店书的。它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我想一个是因为它在思想上比较兼容、开放,能够容纳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思想。另外一个因为它联系了广泛的作者。这个作者群几乎是荟萃了中国文化界的顶尖人物。有了这两点,我觉得三联书店在当时各个出版界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希望三联继续努力,继续为文化界提供更多的好书。
原三联书店总经理 沈昌文
今年是三联书店80高寿,我非常高兴。因为我基本上和三联书店同龄,又基本上是三联书店培养长大的人。我在三联多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体会,我觉得三联作为一个出版社,尽管上边给我们规定是经营性的出版社,可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公益事业。我们三联的公益事业是非常有历史渊源的。比如说要办好韬奋图书馆、书香小巷、我们的韬奋门市部等,这些都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我希望我们根据韬奋先生的精神应该大力地发扬,把它办好。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出版社的地方,因为我们历史悠久,有老前辈给我们做出的光辉的榜样在前面。所以这是我对三联未来的祝愿:希望将来更加兴旺发达,三联不仅是在近期的效益上,而且要有一个长远的效益、有长远的眼光来发展我们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