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连海将现身上海书展签售新书《纪连海说甄嬛》,喜欢自称“还原历史真相”的他,这次一头扎进了虚构人物的怀抱。宫廷情感戏《甄嬛传》今年4月方于各大卫视热播,5月《纪连海说甄嬛》一书便面世,狂奔的速度!剧中甄嬛的原型到底是谁?雍正皇帝到底有几个皇后?十七王爷允礼是否真的跟雍正的妃嫔有染?弘历、弘时、弘瞻的生母分别是谁?……看来此书写起来不会纠结,依照电视剧播出顺序每两集拎出一个问题,总共38个,而后絮叨成篇,每篇开头都是“看过《甄嬛传》某某集的观众一定会记得某某情节……”不过你别说,纪连海画出的一连串问号,还真是看过《甄嬛传》的不少人惦记的——“应景”应得还行。
这些年书市颇多“应景书”,上架快下架也快,畅销容易常销难。不少应景书赶火爆新闻事件的场,追一次性行情,加上质量粗糙,过不了多久便进了冷宫。
刮什么风出什么书
就在林丹于伦敦奥运击败李宗伟问鼎羽毛球男单冠军后不到半小时,某出版人便在微博上急不可耐地宣布:“林丹的自传《直到世界尽头》今晚9点半首发……”据说这本书原打算今年10月首发,不过计划被林丹这场惊心动魄的夺冠改了。结果,首发2小时后,此书已在网上狂销万册。近年来,出什么书很多时候要看刮什么风。2010年6月26日,美国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突然去世。他的葬礼还没办,大洋此岸为他“盖棺论定”的传记《天堂里的太空步》便已上了书架。据说出版方在杰克逊去世当天定下选题,作者写这本13万字的书仅用2天,从选题到上架不过7天。2011年10月5日史蒂夫·乔布斯去世,他最快的“速成”传记七八天后便炮制完成,中信出版社赶着做《乔布斯传》,一帮译者和编辑全力加班,走完全部流程只用了半个月。因为NBA华裔球员林书豪突然蹿红,今年书市上一下子冒出《林书豪:梦想的力量》、《林书豪:有梦就去追》、《林书豪:奇迹背后》、《林书豪:我是我的梦》等十几种“传记”、写真集和“成功学图书”。其中一本《林书豪!从哈佛到全明星》,洋洋洒洒10万字,从作者动笔到出版社完成排版、校对,也就10天工夫。
迎合“图个新鲜”的读者
“应景书泛滥跟‘图个新鲜’的读者需求有关。不过,这些靠拔苗助长弄出来的书,生命力有限,卖的就是一个热乎。相关话题冷了,它们就卖不动了,过把瘾就死。甚至有的书跟风炒作没跟紧,晚了一步,结果一露头便成炮灰。”出版人谭昊直言,出这样的书就像赌博,可能大赚一把,也可能血本无归。“记得2007年和2008年,许多出版社竞相把宝压在奥运选题上,最后绝大多数都没赚到钱。到了2008年后期至2009年上半年,《不生病的智慧》、《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等几本所谓‘医书’畅销,带火了这个类别,不过随着传说中的某位神医被拽下神坛,这类书的市场行情也就基本歇菜。”
谭昊反对应景书,“慢工出细活,写书编书就该这样。严谨做书,制作周期起码几个月,甚至得几年。”赶工搞出来的书,质量大多不敢恭维,比如那本写杰克逊的《天堂里的太空步》,豆瓣网上至今只两条评价,一条骂“写得真垃圾”,另一条蛮有风度,提醒“写一个人的传记之前,请去粗略地浏览一下资料”。至于十几种林书豪图书,作者基本都只在电视屏幕上见过他,别说采访,抄得认真点就算不错。
喧嚣过后还剩什么
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我国2011年出版图书近37万种,业内人士估计,今年将超过40万种。面对如此海量的出版物,不少人不由恐慌:其中有多少值得一读再读的精品?
在谭昊看来,出版业的竞争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内容竞争,此是正道。追求好的作者资源、好的选题策划、好的内容,这样的竞争与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也才能留住读者。记者于本届上海书展上已多次听到出版界呼吁“精品出版”的声音。世纪文景总经理施宏俊说:“从前我们一年最多出过180种书,近一两年有意减量,一年出100种左右。这不是偷懒。我们想花更多精力把阅读服务工作做得更好些,比如今年将举办10-15个活动,让作者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对于读者,从中得到的收获可能比他自己在家里读一天书要多。”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直言:“如果简单以市场量的多少来判断图书的优劣,是有点危险的,市场反响只是一个参数,而非全部参数。出版人经常要面对这样的选择:个人判断和市场反响未必同步。某些精品书现阶段只能是小众的,作为出版人,肩负着传播优质文化的使命,明知其小众,也要坚定地将它们介绍给读者。当然,出版社现在市场化了,我们得生存,也得出版一些市场化的东西,但这不等于不要守住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