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上海,1937-1945》的英文原版是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出书后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抗日时期的沦陷区历史研究,汪伪附逆文人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本书是在作者傅葆石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改撰而成,也是他的成名作。
序言是1937年八?一三抗战到当年11月底上海沦陷的历史。重点在上海军民的抵抗斗争,和知识分子参与的民族救亡活动。这仅仅是全书的序幕,上海沦陷后,中国文人的进退出处才是重点所在。
第一章:作家王统照在抗战时期的经历,以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界分为两个阶段。之前他的写作和活动围绕着郑振铎和柯灵等左翼人士和《世纪风》杂志,以写作和教课为生;之后,他对现实感到苦闷,进入隐居状态,为开明书店编书勉强维持生计,个人创作中带有更多天主教的色彩。本章穿插着以柯灵为代表的左翼团体的活动,和整个八年时间上海知识分子所面临生活困境和恐惧感的一般描述。
第二章:戏剧家李健吾是富于勇气的抵抗者,李健吾是当时上海话剧界突然涌现出的一批优秀人物中杰出的一位。在沦陷时期,话剧,特别是历史剧获得了短暂的复兴,李健吾在这一话剧运动和商业演出中,有相当于学术领袖的地位。他得以将抗日的热情辗转通过《这不过是春天》《贩马记》《青春》等数十部作品的演出传达给民众,他的收入稳定,个人生活也较有尊严。
第三章:《古今》派文人,附逆知识分子,是此书出版之前学界研究的重大空白之处。《古今》派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亲日文人,如《古今》的主编朱朴、汪伪高官周佛海等,属于汉奸;也有并不明显亲日但大节有亏的一类人,如《古今》的骨干作者周黎庵、纪果庵和文载道等,他们与周作人南北声气相通,处境也接近,以“遗民”“名士”互相标榜,以文化上的民族主义为自我辩解。作者揭示出,上海的附逆文人不同于“二战”中欧洲知识分子中的投敌者,法国维希的法西斯作家以法西斯人类的年轻活力为荣,以“新秩序”为荣,而《古今》派的作品,体现为非政治化的文学,抒情美文,把回忆和历史反思结合起来,意在证明人性的残酷和人类的悲剧命运。
《灰色上海》历史感很强。有的论者根据书名和章节标题,认为作者把沦陷上海的知识分子的分为三种类型,过于简单化了。其实此书在隐退、反抗、合作三个章节下穿插着大量文献和记叙,体现出当时知识分子群体的复杂性,去除研究中的简单化处理恰恰是作者要做的工作。书中沦陷上海经济破产、民不聊生的局面,日本宪兵和汪伪特工的暗杀恐怖活动,国民党军统以眼还眼的暗杀恐怖活动,这些对知识分子的心理影响等,以冷静细腻的笔调写出,让人产生设身处地的同情之感。